白日成:山西消费“短板”有望不再缩短

2007-02-06 10:41阅读:126

作者 : 千讯   来源 /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号
山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消费“短板”有望不再缩短
 
  内容摘要:2006年山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34.0%,与2005年的比重持平,扭转了多年来不断下降的态势,同时,投资与消费的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4.8%)差距为9.6个百分点,比2003年缩小7.7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关系趋于协调,这是山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费形势回暖的结果。2007年山西消费“短板”有望不再缩短。
 
  本报告是从大消费口径出发编写的,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基础上,包括了旅游、房地产等的消费。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分析了2006年山西消费特点、成因及2007年消费面临困难和对策。
 
  消费需求不足使经济运行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结构的矛盾。山西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62.1%下降到2005年的47.7%,其中,居民消费率也从1993年最高的49.6%下降至2005年的34.0%,均为历史最低水平。2005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比全国低4.24个百分点。而储畜率则从2001年的41.5%上升到2005年的52.3%5年间快速增长了1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从经济结构看,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比重趋大。2005年同2000年相比,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8%74.1%93.7%,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7.8%22.3%14.1%。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00年的9.746.543.8变为2005年的6.356.337.4。“十一五”开局之年,山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若干有利因素下,消费形势呈加快回暖的势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13.4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一、餐饮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拉动消费回暖的生力军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发达造就了山西餐饮业需求增长的不竭动力。虽然从理论上讲,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表现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即吃的消费减少,但随着收入的提高,百姓享受性消费观念的增强,在外就餐成为了时尚。强劲的消费,多元的需求,使2006年山西的餐饮业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比的活力。2006年山西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96.3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同比增长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达到12.2%,比上提高0.5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5.6%,贡献2.4个百分点。2006年,获得“山西中国面食之乡”称号;以连锁经营,品牌经营和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现代化餐饮业快速发展,不断向外扩张延伸;假日、婚庆包饭市场异常繁荣,成为2006年餐饮业几个醒目亮点。
 
  外出旅游是山西近年来稳定攀升的消费需求之一。2006年可以说是山西旅游业又一个丰收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28.39亿元,同比增长46.71%,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到57.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00%;旅游创汇1.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29%;国内旅游接待7517.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国内旅游收入实现414.75亿元,同比增长47.12%。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在海内外各主要客源市场逐步展开。旅游各要素市场逐步健全,民俗文化、工农业旅游、文物古建、自然山水、红色旅游、科技教育等旅游产品复合型开发力度加大,六大旅游精品线路人气指数大幅上涨,特别是《乔家大院》、《亮剑》等一批以山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目光,再次吸引到山西。
 
  二、家电行业呈现明显复苏势头,房地产行业遭遇了“问题年”
 
  在山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下,2006年居民对家电的需求呈现出稳中见旺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多数家电商品销售呈大幅攀升,库存减少,产销衔接水平较高。高端家电市场出现旺销,发展态势良好。据调查显示,目前山西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家电消费进入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有40%多的城市居民家庭将在近年更换现有的电器产品。根据家电产品的使用周期,目前家电产品已进入大规模更新换代的高峰阶段。特别是原来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所改善,水、电等资源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农村家电需求有所扩大。2006年家用电器同比增长25.4%,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曾领跑消费增长的房地产行业在2006年遭遇了“问题”年。统计资料显示,我省房地产业开发投资1-11月份完成154.6亿元,同比增长22.3%,比2005年回落19.5个百分点;全省商品房新开工面积83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23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土地成交价款17.5亿元,同比下降9.2%;商品房销售面积47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商品房销售额101.1亿元,同比增长3.4%。不可否认,住房的需求无疑是山西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角”,虽然行业发展遇到一些波折,发展速度减缓,但对治理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素质带来契机。从长远看,未偿不是一件好事。
 
  三、城乡市场高增长,市场销售热点多
 
  2006年山西的城市市场继续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8.6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年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据调查总队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7170.94元。农村市场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4.8亿元,同比增长13.3%,比上年的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县级市场实现零售额297.8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年的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267.1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的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增长速度的差距由上年的3.7个百分点缩小为2.9个百分点,缩小0.8个百分点。12月份农村市场增长15.5%,比城市市场高0.1个百分点,其中县以下市场增长17.5%,分别比市和县高2.1个和3.7个百分点。据调查队总队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253.25元,增长20%,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村市场升温势头见端倪。
 
  2006年城乡市场能够继续高增长态势,与市场销售亮点多是分不开的。煤炭和石油因价格上涨拉动销售大幅增长,代表消费升级的建筑材料、化妆品、金银珠宝、书报杂志、电子出版物、家用电器、家俱、通讯器材、汽车等增长速度均呈两位数。保险、文娱、交通通讯、居住等服务性消费也呈上升态势。
 
  四、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2006年山西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年来国家坚持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山西多年来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收到明显效果,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当于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9年至2005年分别为39.2%38.5%37.0%35.2%34.1%34.0%2006年实现止跌趋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
 
  二是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山西在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06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048.01亿元,同比增长38.2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增长22.2%32.2%23.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027.7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92元,增长10.04%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长期以来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停滞不前,水、电等资源的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农村市场的启动。2006年省政府实施以连锁经营为载体,在农村构建现代流通网络的“万村千乡工程”,全省已验收3710个连锁农家店,辐射3500个行政村,500余万农民的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扩大农村消费达20亿元。实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的“双通工程”,新增农村客运线路235条,新增农村客车483辆,村村通客车率达到89.6%。一些县区物流市场初步形成,为农民提供了运输和价格信息渠道。如朔州市应县的按马峪蔬菜交易市场物流中心,惠及周边22个乡村,10万农村人口受益。
 
  四是充裕的商品供给有利于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山西70%以上的消费品从有外调入,特别是基本生活必须品如粮食、食油等调入量更大。全国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对调入商品的地区来说,商品价格低,有利于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增加。
 
  五、2007年消费提速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制约消费增长
 
  尽管近年来山西消费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与投资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仍是个“短板”,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1992年山西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62.1%,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2005年下降至47.6%,为历史最低。居民消费率也从1993年最高的49.6%,下降至2005年的34.0%,也为历史最低水平。而储蓄率从2001年的41.5%,上升到2005年的52.3%5年间快速增长1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8.2%,上升至2005年的62.8%,对经济增长拉动由2000年的3.0个百分点,上升至2005年的7.9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献率由2000年的65.1%,下降至2005年的40.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为5.1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明显。
 
  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长期的高投资必然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山西要切实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消费,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增加居民收入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首先,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居民收入。按照收入法  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2005年山西全社会劳动者的报酬为1496.7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低于GDP现价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5.8%,低于20005.4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27位,占全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1.83%,低于GDP所占份额0.45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比山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比河南低9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四省10个百分点,而生产税净额(即国家所得部分),2005年为687.44亿元,同比增长41.35%,增速高于GDP现价增速24.35个百分点,高于劳动报酬增速24.5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6.4%,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4位。由此可见,在创造的社会财富上,山西为国家贡献份额在全国各省市中较大,个人所得份额较小。
 
  其次,从城镇居民收入看、近几年GDP的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呈现下降态势,而劳动者报酬中城镇居民占绝大多数,2005年山西三次产业结构为6.356.337.4,可见90%以上劳动报酬为城镇居民收入。2005GDP增速为12.6%2006年为11.5%(预计),2007年预计仍呈回落态势,劳动者报酬也将呈下降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构成中,工薪收入所占比例2006年为78.6%,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例较低,工薪收入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特别是由于基数较高增长幅度不会太高。因此,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很难有较高的增长态势。
 
  第三,从农村居民收入看,2007年农民增收所面临的环境比较严峻。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及各种财政补贴。从农业收入来看,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虽然年底有所上涨,但短期因素影响较多,从长远看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潜力有限。从财政补贴方面看,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直补,并对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给予一定的补贴。2006年是各类补贴和优惠政策贯彻较为集中的年份,2007年进一步增加农民直接补贴的空间有限。从非农业收入增加的情况看,农民工资性收入2006年为1374.34元,增长16.67%,占全部收入的43.2%2004年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6%11.6%2006年增长10.04%,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随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将可能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直接影响来自非农业的收入。上述可见,2007年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大,将会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
 
  (三)就业压力较大对消费增速的制约
 
  就业压力大将对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产生不利影响。2005年全省劳动就业率为68.6%(就业人口所占劳动力资源的比率),比2000年下降0.8个百分点。劳动就业率分城乡看,城镇为60.2%,乡村为75.0%;劳动就业率分性别看,男性为84.9%,女性为52.2%。山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很大,“十五”期间,山西新增劳动力供给量大约为160多万人。因此,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解决就业问题仍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山西2000年到2005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1(即经济增长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增加0.1个百分点)。山西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慢,来自四个方面就业的压力非常大:一是由于信贷环境持续偏紧,中小企业用人需求将会减少。二是受宏观政策继续偏紧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使本来投资吸纳劳动就少的山西,就业压力更大,因为,每一亿元投资,轻工业可吸纳1.8万人就业,重工业仅能吸纳6000人就业。山西的轻重工业之比2006年为5.694.4。三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带来新的失业。四是外贸出口增幅放慢,特别是煤炭和焦炭出口征收5%的出口关税,将影响煤炭和焦炭行业的就业,也将会影响外贸部门的就业。
 
  六、2007年扩大消费的对策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虽然解决消费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的省份,要从根本上解决投资与消费的扭曲结构,使消费增长进入长期持续的快速上行通道,更需长期的努力,但必须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必须改变对发展消费的一些错误理念。
 
  对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偏热、消费偏冷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及其成因,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近年来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的要求。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把扩大内需放在了八大任务之首位。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2007年“最根本”的一项任务提出。这说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且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山西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改变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的“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办法,改变百姓存在着的“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当前产生的以山西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与全国和先进省市缩小差距,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为理由,强调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的不正确发展经济观念,把思想和行动集中到中央扩大消费的精神上来,转变山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拉动消费必须要增加居民收入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最初始、最直接的收入分配关系,山西要在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逐步调整当前不合理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适当向个人倾斜,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对城镇职工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长效增资机制,只有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6%的工薪收入提高了,整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
 
  消费不足与国民收入分配向财政倾斜以及政府支出增长过快有关。从2001年至2006年山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增长41.3%41.4%38.2%。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恒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增速就相应放慢。近3年来,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落后财政收入增长3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近20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职能,因此要加大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改变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的现状,减少百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使百姓对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的支出减少。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社会事业上,多花一些钱解决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上面来,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继续启动农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山西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8%,而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8%。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太低,另一方面又说明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1942.4万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任何一个微小的需求,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大市场,关键是要把提高农民收入落实到实处,把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用足、用到位。
 
  (三)拉动消费必须扩大就业
 
  拉动消费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扩大就业。“十一五”时期,山西和全国一样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将达到16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人数会持续增长,充分实现这部分人的就业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
 
  对扩大城镇的就业来说,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轻工业。2005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3%,其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的19.4%。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4%,其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的26.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比例。由此可见,在城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吸纳就业人员空间非常大,政府应下大力气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增加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2005年山西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288,而每一亿的投资轻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比重工业多1.2万人。因此,大力发展轻工业,特别在煤炭、焦炭等重工业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鼓励适合国际市场的轻工产品创新,在保证较低的人力成本前提下,不断开拓市场。
 
  对扩大农村就业来说,把扩大农村60%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是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在积极推动城镇化战略的同时,积极进行劳务输出。特别是政府应该积极想办法,扩大农村就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扩大农村就业的最好事例。2006年在65个县市实施以连锁经营为载体的连锁农家店、农资店工程建设,截至2007年共建立3710个连锁农家店,吸纳富余劳动力1.5万人。“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发展新农村建设便民店1万个,60%的基层供销社可成为当地农村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领办专业合作社500个,发展农民经纪人协会及农产品行业协会100个,改造新建各类区域性农产品市场200个,组建县级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00家,连锁超市5000家,便民超市1000家。上述规划要真正落到实处,对广大农村就业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山西是一个能源经济大省,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尤其是在全球和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预计2007年山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也将在34%以上,消费“短板”有望不再缩短。
 
  (作者单位:山西省统计局)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