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成:2006年山西省金融运行情况分析

2007-02-16 10:38阅读:97

作者 : 千讯   来源 / 国家统计局

字号
  2006年,山西省各级金融部门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发展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在保持贷款合理、均衡增长的同时,努力优化新增货款投向结构,积极支持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业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较好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山西省金融运行情况及特点
  2006年,山西省金融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项存款平稳增长,企业存款增势强劲,储蓄存款增速回落
 
  截至200612月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655.98亿元,较年初增加1529.27亿元,同比多增338.39亿元,增长21.46%,增幅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截至11月末,山西省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高出全国水平5.32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年存款增长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企业存款超常大幅增长,活期化趋势加快。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2255.33亿元,比年初增加506.01亿元,同比多增297.61亿元,增长28.93%,增幅比同期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新增358.74亿元,同比多增215.16亿元,增加额占全部企业存款新增量的70.9%,较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企业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快表明企业短期交易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旺盛,微观经济活跃度较高。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金融机构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存款活期化趋势不断加剧,贷款则越来越趋于长期化,存、贷结构的变化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形成金融风险。同时,企业存款的活期化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成为加速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的最直接原因,给宏观调整带来压力。
 
  二是储蓄存款增速五年来首次出现大幅回落。12月末,山西省储蓄存款余额4796.18亿元,比年初增加676.74亿元,同比少增100.63亿元,增长16.43%,增幅回落6.83个百分点。减少的储蓄存款主要分流到股票、基金、国债市场以及民间投融资。截至200611月末,山西省38家证券营业部(上证)股票交易总额为118.3亿元,是去年全年交易总量的5.8倍。全年山西省累计发行五期凭证式国债54.82亿元,储蓄国债(电子式)7.75亿元,销售火爆。截至20069月末,山西省金融机构代理发行各类基金45.64亿元,比2005年全年还多4.4亿元。
 
  三是财政存款大幅增长。主要是今年山西省财政收入增长迅猛,12月末,财政存款余额达279.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4.76亿元,同比多增加66.87亿元。
 
  (二)各项贷款持续增长,增速趋缓
 
  截止200612月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878.66亿元,比年初增加564.32亿元,增长12.96%,增幅同比提高2.58个百分点。与全国及中部六省相比,增速略慢。11月末,山西省各项贷款增速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12月末,山西省人民币贷款增速位于中部六省第6位(其余五省增速分别为江西14.97%、河南15.23%、安徽19.64%、湖北13.8%、湖南14.95%)。
 
  从投放节奏上看,今年各项贷款在宏观调控和商业银行资金利润考核的双重影响下,增量呈现上半年集中投放、下半年逐步收缩,逐季下降的态势。2006年山西省各项贷款一至四季度增量分别为251.6亿元、189.7亿元、111.5亿元、12.1亿元。由此可见,山西省上半年贷款增速偏快的势头从三季度开始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和全国的货币信贷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从贷款主要投向看,新增贷款基本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较好地支持了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和企业的发展。2006年按照国家标准分类,山西省的制造业、采矿业以及电力三个行业分别新增贷款164.7亿元、138.7亿元、50.1亿元,合计353.6亿元,占到全部贷款新增额的66.3%12月末,山西省金融机构中太钢不锈、同煤集团、霍州煤电、漳泽电力等前10户重点企业的贷款余额837.62亿元,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17.2%,前100户企业贷款余额1983.5亿元,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40.7%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信贷结构调整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为短期贷款增幅回落,中长期贷款增速偏快,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偏高。12月末,山西省短期贷款余额为2345.94亿元,比年初增加198.73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加42.27亿元,增长9.25%,增幅回落2.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026.15亿元,较年初增加325.3亿元,同比多增加176.74亿元,增长19.13%,增幅同比提高9.77个百分点。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到了全部新增贷款的56.7%,同比提高24.72个百分点。在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126.24亿元,同比多增39.7亿元;中期流动性贷款新增37.94亿元,同比多增34.1亿元;私营和个体贷款增加44.14亿元,同比多增45亿元;工业和商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6.9亿元,同比多增44亿元;银行贷款新增37.05亿元,同比多增3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速居高不下,从一个侧面表明投资较为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存在潜在反弹压力。
 
  (三)短期融资券业务快速发展
 
  2006年,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共有12家企业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134亿元(阳煤集团10亿元,美锦能源12亿元,太钢40亿元,运城制版5亿元,山西大土和焦化7亿元,中铁三局5亿元,太原煤气化5亿元,晋城无烟煤集团24亿元,无脊化工9亿元,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5亿元,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5亿元,山西漳泽电力7亿元),期限为一年,募集资金总量占到山西省新增短期贷款的67.43%,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国第6位。
 
  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发债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对银行短期贷款形成了有力的补充。短期融资券业务综合费用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2%左右,直接为发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2.5亿元。同时,短期融资券业务推动了银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在实现商业银行与大型优势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加大了信贷结构调整的空间,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服务于中小企业。
 
  (四)现金呈现投放态势,投放力度加大
 
  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17964.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6.56亿元,增长4.82%;现金累计支出1808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17.96亿元,增长5.35%。收支相抵累计投放123.2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放91.4亿元。投放量今年是去年同期的4.4倍,仅工资性支出一项,今年全年累计投放达1705.8亿元,较去年全年多投放135.05亿元。
 
  (五)证券、保险市场高位平稳运行
 
  股票市场高位运行,市场成交量大幅增长。2006年,股票市场火爆,股指一路上扬,深沪股指屡创新高,市场规模和交易量迅速扩大。山西省新增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大同煤业、大秦铁路和潞安环能。截至200611月底,山西市场总市值为1960.35亿元,流通市值为508.62亿元,成交额为118.3亿元,同比多增92.6亿元,居全国第20位。
 
  保险市场平稳发展。截至11月底,全省保险机构数为15家,全年新增2家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132.3亿元,同比增长16.33%。支付赔款和给付21.6亿元,同比增长28.52%
 
  二、当前山西省金融运行中需要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民间资金规模大、投资渠道窄、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值得关注
 
  山西省民间资金规模庞大,目前仅在居民储蓄存款项下反映的部分就4796亿元。“十五”期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22%。比GDP年均增速高出3.65个百分点。2006年末,山西省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4106.4元,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从民间资金的运用看,有很大一部分以民间融资的方式进行了投资。仅在8月份山西省征收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价款收入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中,大约有60亿元左右来源于民间资金。据初步测算,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余额在760亿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另外,由于投资渠道窄,投资准入方面存在限制,且缺乏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导致民间资金在省内的投资环境欠佳,利用率不高,大量资金流向省外消费或投资于房地产等行业,而省内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行业、新的支柱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却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
 
  (二)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服务有多样化的需求,但金融资源供应严重不足。2006年山西省农业贷款新增46.77亿元,同比少增39.85亿元,新增额仅为去年的53.99%,农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0.8%急剧下降到8.1%。主要原因: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网络收缩。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基层机构撤并和信贷权限上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山西省商业银行县域基层网点撤销率达40%左右,以农业银行为例,今年农业银行按照农总行要求,将存款余额不足5000万元的网点一律撤销,全年撤销机构网点229个,由年初的784个,下降为年末的555个,不仅影响信贷投入,而且给许多县的农村资金结构和农民办理金融业务造成了不便。
 
  二是支农功能弱。农发行贷款高度集中于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的贷款投放不足,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投放的农业贷款微乎其微,且呈快速收缩趋势。200612月末,山西省国有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为13.23亿元,比年初减少7.6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为零;建设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仅为800万元,全年再没有新增贷款;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为13.15亿元,比年初减少7.6亿元,呈急剧下降态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仅为1.2亿元。
 
  三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偏离了“支农”的大方向,受利益驱使,支持“三农”力度严重削弱。2006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仅增加53.13亿元,同比少增33.61亿元,当年投入到采矿业、制造业达31.93亿元,占到农村信用社当前新增贷款的28.3%,而农业贷款占农村信用社全部新增贷款额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58.4%下降为47.06%。另外,许多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业贷款时没有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利润一浮到顶,接近于民间融资的水平,加重了农户的负担,或使农户对贷款望而却步。
 
  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滞后,许多农村信用社贷款方式单一,缺乏适合农村特色的服务品种。另外,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农村互助担保体系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三)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弱,面临着金融业全面开放的严峻挑战
 
  200612月,我国金融业全面“入世”过渡期结束,今年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山西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风险管理、业务创新以及服务水平与大银行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风险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2004年发生的“7.28”特大金融诈骗案,2005年临汾浮山县9家农村信用社发生的5.6亿元帐外经营重大违规案件,2006年襄汾县陶寺、永固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挪用资金案件等,都反映出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二是市场定位不准,金融产品单一,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不足。目前,山西省地方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四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始终在0.45%左右徘徊,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达到了2.48%2.33%,山西省地方金融机构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2006年为77.24%,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分别下降到了27.91%64.44%。三是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网络化程度低,结算方式单一、速度慢。农村信用社的结算渠道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汇款系统或接入其他联网行的网上银行系统,由其他行代理转汇、代理签发银行汇票等方式,没有自己独立的结算渠道。县联社与基层农村信用社之间仍然采取传统的信汇结算方式,结算时间一般在3天左右,如遇周末则需5天时间,支付结算速度慢,结算服务的竞争力远远弱于全国性银行。
 
  (四)担保机构量大分散、实力不足,资质欠佳、费率居高,担保作用难于充分有效发挥
 
  一是量大分散。截止2006年末,山西省共注册担保机构有291户,注册资金65亿元。其中,省级信用担保机构59户,财政出资6亿多元组成的省、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31户,虽然数量不少,但散乱缺乏管理。二是实力不足。按照银监部门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才能与银行发生融资担保业务。而山西省注册资本上亿元的担保机构仅8户,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至1亿元的也仅有24户。三是资质欠佳。2005年经省信用担保协会和有关金融机构推荐,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组织有资质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对山西省符合评级条件的38家融资担保机构进行评级,信用度达BBB以上的仅25家。2006年对符合评级条件的17家担保机构进行评级,BBB以上的仅15家,山西省仅有约5%的担保机构能够进入银行开展融资业务。四是费率居高。国家规定信用担保机构按不超过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的50%收取担保手续费。以农村信用社贷款可浮动2.3倍为例,中小企业贷款年息约12-14%,担保机构按照贷款金额4.5%的比例收取手续费,寻找担保企业作反担保费用约2%,这样导致企业贷款成本累计达到18-20%,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目前,山西省以中小企业主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不足三分之一,其中业务正常运作的担保机构也不足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担保机构根本无业务可做。
 
  (五)物价上行压力增大
 
  2006年,山西省物价水平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1-12月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仅为2.0%。但从近期物价变动的一些迹象来看,2007年物价上行压力将增大,12月份,山西省CPI较同比增长3.0%,增幅跃至年内最高,较11月份2.4%的增幅高出0.6个百分点。物价上行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粮食价格出现“普涨”。据山西省调查总队12月上旬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省城食用油价格上涨近两成,面粉价格涨幅超过了10%;在粮油上涨的背景下,肉禽蛋价格也一路上扬。牛肉每公斤17元,上涨了6.2%;羊肉每公斤24元,上涨了30%;鸡蛋每公斤6.4斤,上涨了10.3%。粮油价格上涨的“传染效应”将会对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力。
 
  二是能源价格预期将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大幅上涨。2007年,山西省政府将依据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省内所有的煤炭生产企业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初步估计仅这三项基金征收后,煤炭企业每吨煤将增加成本40-50元,考虑到目前已经出台的煤炭资源税、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等一系列政策,明年煤炭企业每吨煤政策性成本将增加70元左右。
 
  粮食、食品和能源占消费结构比重较大,这几类商品价格的上升必将推动CPI的加速上涨,对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一定压力。从四季度我行的三项问卷调查结构也可以看出,微观主体判断物价将会继续上升。40.25%居民预计物价将会继续上升;企业家预计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明年继续上扬,预期景气指数均比本季指数提高3.01个百分点;多半银行家认为明年物价将有所上涨。加之,扩大消费是2007年国家宏观调查的重要手段,因此消费需求有可能在2006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直接影响并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三、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多方式提高民间资金使用率,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发展经济上来
 
  一是出台对民间投资领域开放的意见或政策,加强对民间资金的引导。允许民间资金进入电力、铁路、民航、石油等国有经济垄断领域以及金融行业,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二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典当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三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风险投资管理办法》,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项目,以解决山西省风险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
 
  一是政府加大支农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优惠政策。尤其是要进一步落实好财政对一些农业贷款项目的贴息,对农村信用社的保值贴补息,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和约束,督促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加大支农信贷投资力度。建议政府制定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考核办法,规定农业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最低比例,促进农信社改善支农服务。三是加快放开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企业以及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完善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机构,积极开展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农业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有效增加信贷创造条件。
 
  (三)大力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应对金融全面开放挑战
 
  一是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利用山西省民营资本充沛的优势,解决好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补充问题,改善资本结构。通过政府资金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剥离、补充资本金,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将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业务拓展速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快业务转型,加大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力度,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三是取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开户限制,允许财政性资金在地方金融机构开立户头。四是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061227日,省政府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已全部到位。地级市政府到位资金2787万元,占承诺资金的60.5%。县级政府到位资金4465万元,仅占承诺资金的18.71%。市、县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需要进一步落实。五是加快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整合,筹备成立晋商银行。同时,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资金清算网络方面的支持。
 
  (四)做好担保机构资源整合,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担保体系
 
  一是对现有担保机构进行整合,优化结构,壮大实力。特别是有要序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政策性资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原则,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应在预算中按照有关规定安排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资金及风险准备金拔补。要把享受免税、保费补贴等国家有关优惠扶持政策,更多地向政策性担保机构倾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政府采购招标担保和融资担保方面推广运用有资质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扶优限劣。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信用担保工作领导组,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政策,协调担保机构与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优化发展环境;逐步完善对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业务运用等管理制度,强化对其年度审计、会计结算、产权登记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担保机构绩效考核,对业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对违规开展业务的,导致逾期率、代偿率、损失率过高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要给予处罚。
 
  三是扩大利用资信评级结果的范围。各有关部门要把有资质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机构年检、银保合作、投资投标、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扩大评级结果的运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社会信用,增强管理实效。
 
  四、2007年金融运行趋势判断及预测
 
  从全国来看,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有效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趋势有所扭转,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抑制,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消费物价存在上涨可能,资产价格存在泡沫风险,今年年初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2007年国家仍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贷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同时,将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款利率等手段,收紧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缓解外汇储备存量过大和巨额贸易顺差引起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加大的问题。
 
  从山西省来看,预计2007年山西省金融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存款方面,由于山西省金融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等问题在短期内不能得到明显改观,居民为应对未来不确定需求的预防性存款增加,预计山西省存款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在贷款方面,2007年山西省贷款需求仍将比较旺盛。一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培育八大支柱企业和三大企业方阵”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筛选确定了77户企业,561个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涉及投资7797亿元,这些项目投资都需要相应的信贷资金支持。二是“两区”开发项目银行洽谈会达成的1167.97亿元贷款意向,以及6家银行与省政府及企业签订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金融合作协议贷款金额共计6300亿元,需要中长期贷款和配套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三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对金融支持山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四是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信贷资金的有力支撑。
 
  初步预计,2007年山西省信贷供给将呈现稳中趋紧的态势,山西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将达到10000亿元左右,全年增加约1730亿元,增速为20%左右;各项贷款余额将达到5500亿元左右,全年增加约580亿元,增速为12%左右。
 
    (作者单位:山西省统计局)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