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超: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之有效途径

2007-06-20 10:09阅读:7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是增强县域内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主题,也是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包括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有了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从更新观念出发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地区之间存在差距,固然有物质基础方面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加快壮大县域经济,要特别注意克服几大观念误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资源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要凭借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但一个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工作思路、战略决策,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县的领导,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对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多多益善的“支柱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确定支柱产业不益太多,关键是要有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路子。三是南橘北枳的“经验误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作为一种成规。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别人的经验。四是画地为牢的“界线误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区域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亲疏,为我所用,共同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整合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和市场的法则,需要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只要是能够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市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资源。
 
  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化上,园区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整合,把众多的工厂聚集在一起,便于统筹土地的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行政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交流,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城市化上,要重视和加快县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从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看,搞小城镇遍地开花不可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生产要素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尽管从我国国情来看,不能单纯依靠大城市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即主要依靠小城镇的做法。首先,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弱,不可能满足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需求;其次,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化的要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低下;再次,小城镇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减少大量耕地,引发新的问题。城市建设要突出战略规划和依法管理,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和特色化,城市管理突出法制化。即墨市在城市建设上不断加快步伐提升功能。修建、完善了城区交通网络,并进行了大规模城区绿化工程,2006年住宅建设竣工建筑面积74.6万平方米,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3.55平方公里,增长8.3%;城市化水平达到51.2%,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加强,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在农业产业化上,注重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着眼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实现从低投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转变。近年来,我们改变了过去乡乡建温棚、村村搞养殖,点多面广、形不成规模、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弊端,着力抓了一些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和种植基地,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三、从升级产业结构方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有没有优势主导产业,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即墨市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构筑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6.235.8,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有质量、有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态势更加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645家,完成产值580亿元,比上年增长44%;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46家,总数达到150家,基本构筑起以针织服装服饰、造船及造船配件、电子及电子配件、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其中,规模以上针织服装服饰企业发展到190家,完成产值2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即发集团通过与日本东丽、双日等世界知名企业合资合作,规模效益同步提高,带动即墨市针织服装服饰业实现了由针织向梭织的跨越。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引进三湖制鞋、菱达机械等研发中心,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12家,3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2%。服务业呈现高层次、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市场商贸业和旅游业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拉长。完善西部新商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起点编制了鹤山路商贸街城市设计;总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的中国即墨服装市场主体工程完工,物流中心、商城客运汽车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厂家总代理、总经销发展到4000家;即墨服装市场名列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第四位、被评为五星级市场。天泰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田横祭海节、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农家乐、渔家宴等特色旅游日益活跃,以休闲度假、疗养保健为特色的高端旅游开发呈现新热潮。
 
  四、以开放水平提升的互动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地间经济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强,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谁游离于经济大循环之外,谁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在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走出“体内循环”,从观念上打破资源、市场的行政区划,在竞争、合作中拓宽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引”字,引资促发展,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子。同时,要突出“改”字,改制促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是税源型、龙头型、城市型、民营型、特色型经济,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之一来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即墨市坚持不懈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在较高平台上实现了质的提升。全市完成外商直接投资5亿美元、外管局到帐外资1.7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1亿元,增长27%;外贸出口20.5亿美元,增长30%。新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和过5000万元内资项目69个,即发东丽、小西生物、振邦化纤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大市级工业基地外商直接投资3.1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0.1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62.4%65.7%,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民营经济规模持续膨胀、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7.5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6700家,民营经济增加值、税收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6.6%63%。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新增国家免检产品6个、总数达到8个,新创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8个,总数达到76个,其中“红领”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金王”蜡制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总量居青岛五市首位。1812家民营企业与内外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嫁接改造,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152家,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五、从创新经济环境方面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近些年,在抓经济环境创新方面,各地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经济环境方面一些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梗阻”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因此,坚持不懈地抓好创新经济环境,仍然是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经济环境,重点是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即墨市在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服务承诺、加强行风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坚持执政为民,建设以人为本的责任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文明的法治型政府;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营造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总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经济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即墨市在2006年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再次上升5个位次,名列全国最发达百强县第38位,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单位:即墨市统计局)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