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曾提出过“2011年底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宏伟目标。10月,又将有15个区县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届时,全市养老保险区县试点覆盖率将达到75%。这离上述目标又近了一步。
9月12日上午,云阳县凤鸣镇阳凤村村民邓秀凤,从村支书手里领过一本红彤彤的、标有“养老金专户”的存折本,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对她来说,从此以后,这本存折上每月将准时到账80元养老金,“基本的生活开销不愁了,今后不再每月找子女要钱了!”
不仅仅是邓秀凤,10月,包括云阳在内的15个区县将正式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体系,参保者年老后都将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截至9月10日,已有282万人申报参保,其中有100余万老年人。这100万老人可望在下月领取养老金。
10月,全市养老保险区县试点覆盖率将达到75%。这离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2011年底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宏伟目标,又近了一步。
渐成村民问候语
8月31日,巴南区鱼洞云篆山二社的坝子上,人山人海。全社300多号人,来了近八成,他们排成长龙,拿号排队登记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73岁的独居老人张贵品来了,选择不交钱,直接享受“80元”档;71岁的老会计杨正星老人也来了,他向子女借了5400元,选了老年人的“90元档”;正在重庆打工的刘毅祝也赶回来,为自己购买了“900元档”的中青年保险……就连一些在市外打工的村民也电话委托亲人来登记。用村支书李厚军的话说,“从来没有发现村民参加集体活动,如此这般踊跃。
自8月中旬城乡保险进入受理阶段以来,巴南、云阳、江北、涪陵等区县,都出现了类似的爆棚场景。“你保了吗?”成为村民们的问候语,以及聊天的焦点。
68岁的邓秀凤感慨地说,“这是政府送给我们的大礼哦!”她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由于生病落下后遗症干不了农活,一直靠子女救济过日子。眼下,孙子们要考大学了,需要大笔学费,她就不好意思再向子女伸手了。 对于她来说,“现在每月80元的国家补贴,正是雪中送炭。”这笔钱买20多斤米、七八斤肉,再加上支付一些电费,基本够用了。
老会计杨正星也有一笔账,5年缴费5400元,每个月能拿回180元,差不多4年就能拿回本呢。“以后少抽点烟,再活个十多年没有问题。”他笑着说,这比存银行划算多了。
村民说,“有了养老保险就好了,以前好多人非要生个儿子才放心。现在不用那么认死理了,不养儿子照样能养老!”在村民心中,千百年来没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离家不远就能办 办证只要10分钟
让村民津津乐道的,除了养老保险政策带来的实惠,就是办理过程中的方便——不用爬坡上坎到乡镇,离家不远的村民院坝就能办理;即使赶不上集中办理,也可以直接找村长、村干部。
只需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办理现场,工作人员“一窗式”服务,村民资料复印、核实、录入、打印、照相等全部手续同时办妥。
写不来字,看不清楚可以全权委托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填写,你只需按上自己的手印即可……
办理人员也对腿脚不方便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云篆山四社的霍嘉华老人,感激之意溢于言表,老人说,“如果不是村干部帮忙,我们可能就拿不到这笔钱了!”他的老伴穆国玉09年3月患上脑血栓,右半身瘫痪,每个月的药费要600多元。为此,家里急需这笔养老保险金。但穆国玉行动不便,无法下山参保。为此,村支书助理等人扛着设备,走了半小时山路,特地为老人照相、填表。随后,又将办好的存折,摸黑送到老人手中。
为方便村民办证,各个区县各显其能———巴南为方便村民了解政策,请文联的人创作了几首关于保险政策朗朗上口的曲子;云阳将社保险种和社保待遇制作成卡通图画,发放给村民;渝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通过电话、邮寄等多种形式积极联系在外务工人员,只要务工人员发回委托书,可由工作人员代办……
在市级和区县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村社受理、乡镇办理、区县处理、市级集中管理”的四级经办管理模式进展良好,“村民‘足不出村’,10分钟就能参保”成为现实。
多方筹资 农民养老“不差钱”
一个人最少80元,100万人就是8000万。这笔庞大资金能否到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市人社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相关部门已协商一致,财政资金已准备到位。
该负责人坦言,按照中央财政补助计划,目前推行“农村社保”的补助标准高于全国水平。这意味着,先行起步的“养老新政”将是一项“自费改革”。从公众财政层面来看,这无疑将成一个新的支出、新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0月至2012年底,重庆市将总共新增财政负担36.73亿元,其中承担中央补助资金缺口18.88亿元(中央补助老年人每人每月的基础养老金55元),地方财政需要配套补助资金17.85亿元。
一位区县负责人称,“但不论市级层面,还是区县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抓民生就是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抓民生就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民生的投入,再多也值得。
针对18.88亿元中央补助资金缺口,重庆市将采取以下筹资方式解决:一是用三年时间从征地统筹费中安排10亿元;二是在三峡后扶资金中安排10亿元。而应由地方配套的17.85亿元补助资金,则纳入当年两级财政预算安排。此外,为了更好调度全市统筹资金,市级部门还特别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和资金调度规范。
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据了解,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平台建设较为滞后,比如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工具设施落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较低等,市级相关部门正积极制定平台规范,加大投入,以增强管理能力。
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在重庆,一张养老保障覆盖网正在形成。
最后10个试点区县 2011年1月接受申报
第二批试点区县加班加点办理申报时,第三批试点的10个区县也坐不住了。开动员大会、搭建平台、增加设备和人员……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进行。2011年1月,城口等10个区县也将接受申报。
城口社保局动作最快,目前已着手安排村干部下乡宣传,参与调查摸底工作。相关负责人说,“城口虽然人口不多,但居住都较为分散,有的村民住在高山上,道路不通,单面都要花十天半个月时间。”该县的要求是,入户宣传率为100%、老百姓知晓率100%、资料发放率100%。
保险试点一年 赡养纠纷少了
北碚卫星村村主任项杨福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农村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化。”试点城乡养老保险一年来,他最大的感触是曾经的赡养纠纷“老大难”问题少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前几年,每年村里都要解决近10起因老人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每一起他都要去协调,但处理起来非常“恼火”。他一边回忆,一边苦笑着说,“说实话,农村的赡养费,每个月也不过30元—40元,但有些子女说什么也不愿意给。这么小的案子也不好闹到法院去。”
村里一位黄姓老人的例子很典型。他举例说,今年70岁的老黄老伴去世得早,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孩子拉扯长大,家里还比较和谐。2009年,老黄生了场重病,把家里的积蓄用完了。想找孩子拿点钱来用时,却难了。三个子女中的一个,因为家境不好,负担不起老人,就没有给赡养费,其他子女晓得后,也不给钱。老人没有子女管。
这下,老人就找到项杨福出面协调。项杨福说,一个月时间里,他去这位老人家里7次,把老人的子女全部召集在一起协商,这个子女说有困难,那个子女也说有困难,就是不想出钱。有一次,他带领村委干部去协商,谈到深夜12点,也没有协商成功。
项杨福说,后来全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解决了下来。他称,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理时,他去给这位老人的儿女宣传,只要你们参保,老人就可领养老金,就会给你们减轻负担,而且还能给自己买个保障。这些子女都主动参保。现在,老人拿着养老金生活,日子也过得去,跟子女们的关系又好了!
在赡养纠纷减少之外,邻里之间也和谐了。项杨福称,过去子女不给赡养钱,老人就在邻居之间数落子女不孝顺,搞得邻里之间矛盾多。老人有了养老金,也不出来乱摆谈子女的“不是”,“笑声明显多了!”
重庆与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率比较
时间 全国要求覆盖率 重庆实际覆盖率
2009 10% 38%
2010 23% 75%
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进度
启动时间 实施范围
2009.07 15个区县(大渡口、万州、黔江、南川、永川、潼南、垫江、武隆、九龙坡、北碚、
巫山、南岸、合川、梁平、酉阳)
2010.10 15个区县(江北、渝北、渝中、沙坪坝、巴南、奉节、巫溪、开县、云阳、涪陵、
忠县、丰都、石柱、江津、长寿)
2011.04 新10个区县(荣昌、大足、双桥、綦江、秀山、彭水、璧山、万盛、城口、 铜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