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网约车平台的快速扩张,而另一方面,监管层也从没有停止研究这种新模式。监管的主要问题涉及了安全运行和公平竞争。作为主管部门的交通运输部曾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征求对网约车管理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多次参会研讨的专家,有专家对当时的网约车模式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会议结束后,他们很多都选择坐网约车离开。
国家层面的监管措施由此诞生。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该暂行办法对于网约车平台、车辆、司机的准入门槛做了相对模糊的方向性规定,但还专门设置条款,允许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再制定更具体的细则。于是便有了诸如大庆和锦州等地方城市的管理细则。交通运输部在2018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制定网约车管理细则。各地的细则各不相同,如有的对司机的户籍作出要求,有的则没有作出要求;在车辆准入方面,有的城市对车辆轴距、排量甚至价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要求则并不高。
从各地已经出台的网约车管理细则来看,管理主要针对平台、车和人。具体表现为:平台应在具体的城市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车辆符合标准,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司机经过考核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各地在本地细则中,有的限制司机户籍,有的没有要求,但对于车辆都有要求,涉及到车龄、车价、排量、轴距这四大方面。各地的细则实施后,完全符合要求的车辆、司机数量大减。
与之对应的是各个网约车平台上调运行价格。很多乘客发现网约车价格与出租车价格并无两样,甚至有的路程价格还超过了出租车,“在这种情况下,网约车平台已经接近网约出租车平台,共享经济特征越来越弱,发展出现了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