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共享经济属性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各网约车平台确实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隐患,需要监管,但强监管却在削弱共享经济属性。监管思维滞后于产业发展,是导致目前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要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网约车新政三周年和网约车安全整改一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回顾和总结。滴滴顺风车举办媒体开放日,滴滴掌门人程维、柳青出现在活动现场。滴滴也就顺风车下一步如何发展,安全措施如何升级等问题做了介绍。这是自2018年滴滴顺风车连发两起恶性案件,滴滴由此进入全面整改后,该公司首次就顺风车的情况召开媒体沟通会并详尽对外介绍情况。
顺风车最符合共享经济特征,一直被寄予厚望。这种模式提供的基本都是顺路服务,可以为车主分摊油费和过路费,相同里程的价格又低于出租车和快车,从而有效缓解打车难和打车贵的社会弊病。同时,由于没有新增运行车辆,不会加剧拥堵程度和加大尾气排放量,顺风车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标准的共享经济模式。
其实,除了顺风车,网约车也被看作共享经济的代表形态,在出现伊始就受到了肯定。共享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把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网约车在出现的早期,滴滴等平台方自然希望让平台沿着共享经济的方向走。通过建立平台,让有车族在自己的闲暇时间,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出来分享他人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