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摆脱补贴依赖 支持充电设施补短板

2019-04-10 11:22阅读:181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127万辆和125.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9.9%和61.7%。数据跃升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已由起步期进入成长期,产品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效应显现,动力电池和整车成本大幅下降。众所周知,长期执行补贴政策,让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弯道超车。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同时,一些地方对使用环节投入不足,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技术上先进、质量上可靠、安全上有保障的原则,适当提高技术指标门槛,保持技术指标上限基本不变,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的优质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注重安全性、一致性。具体来说,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

提高门槛引导车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按照2020年以后补贴退出的制度安排,为了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即2019年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这一退坡比例与当前整车综合成本下降的比例基本适应。“补贴缩水后,新能源汽车车企要承担一部分压力,以前车企基本上把电池的成本消化在补贴里。此次新政推出,意味着车企自身需要消化30%—40%的电池采购价格。”对于车企来说,应该从今年开始真正考虑市场化问题,不仅要消化电池成本,还要保证车的品质不下降,开发更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新能源汽车。

在补贴大幅退坡的同时,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也有所提升。此次新政中最显著的一个数字变化是:续航2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将无法再获得补贴。一方面,纯电动车的最低续航里程要求从2018年15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另一方面,电池能量密度最低要求也从去年的105Wh/kg提升到125Wh/kg,百公里电耗比规定门槛提高10%。

“现在并不是说车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后,就一定能拿到很高的补贴。而是要从整车开发、设计角度来考虑轻量化问题,降低整车的能耗。”如果一辆车的电池包能力密度达到160Wh/kg,但百公里电耗达不到要求,同样拿不到0.8倍的补贴。

取消地补转而补贴基础设施“短板”

从2019年起,符合公告要求但未达到2019年补贴技术条件的车型产品也纳入推荐车型目录。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如地方继续给予购置补贴的,中央将对相关财政补贴作相应扣减。

“地补”的退出并非一刀切,而是为车企提供了3个月的“过渡期”,以保证产业平稳过渡。新政规定,3月26日至6月25日为过渡期,过渡期间地方补贴保留,期间不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照2018年补贴标准的0.1倍补贴,符合2019年要求的则按2018年对应标准的0.6倍补贴。

补贴退坡不意味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就此放松,而是转换了发力方向。比如,3个月后,地方购车补贴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将购置补贴集中用于支持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环节。

“近5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在打造未来的一个支柱型、战略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电气化之路,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之前和一些国外政府对接时发现,就连德国也都在看中国新能源政策的走向。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消费应用环境仍需改善,一些地方对使用环节投入不足,充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及车辆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风险增大,亟须加强安全监管。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环境,包括配套设施还是做得不够好。北上广深大城市的公共充电设施比较完善,但用户的使用感受依然是不大便利,充电桩供给数量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向从购车端转向使用端,对用户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此次补贴新政呈现出的又一大变化是,如果出现质量事故,将暂停发放补贴。对由于产品质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或经有关部门认定存在重大质量缺陷的车型,暂停或取消推荐车型目录,并相应暂缓或取消财政补贴。

相关研究报告

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