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对于交通互联互通所带来的利好,珠海深有体会。去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澳门至香港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至40分钟。珠海口岸还首创货车“一站式”自助查验系统,缩短车辆候检时间,进入“秒放时代”,大桥直通家门口推动了珠海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便捷的交通体系加速了三地人员往来。今年春节,珠海口岸2月验放旅客超过11.3万人次,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验放车辆超过2200辆次,刷新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单日客流、车流两项最高纪录。不仅如此,去年从珠海出发乘坐高铁和城轨出行人数达2315万人次,增长29%。与日俱增的流量让珠海感受到了现有交通设施的瓶颈制约。交通建设虽有所提速,但内畅外联的交通主骨架仍未形成。对外大通道不足,市内快速通道没有成网成环,现有交通体系难以承载大湾区建设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关键,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轨道系统覆盖对应不同的城市中心体系,需要明确区分并做好通盘考虑。如何利用不同的交通设施发挥互联互通的利好,珠海有清晰的认知。作为大湾区的发展极点,澳珠以交通先行深化合作。按照规划,年底前珠海将建成横琴口岸离境大厅和第二新通道青茂口岸,澳门莲花口岸将整体搬迁到横琴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通关模式。
继港珠澳大桥后,珠海的计划是“两铁两桥”。姚奕生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到,“两铁”方面,珠澳将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广珠澳高铁纳入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的专项规划,并争取把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至拱北、横琴,推动珠海交通外联内畅。接下来将谋划启动伶仃洋大桥(即深珠通道),推进黄茅海大桥建设,形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