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次回涨之后的汽车价格还未正式出台,但是在一跌一涨之间,特斯拉还是完成了跌价。跌价之后规模的扩张,或是特斯拉这次出尔反尔背后的一大目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此前宣布降价的当口,特斯拉推出了售价3.5万美元的标准版Model 3车型,而此次价格回涨的车型中,唯一未被涵盖的就是这款车。
Model 3这款车2018年在平均售价为5.9万美元的情况下,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汽车销量超过了14万辆,一旦最低价拉到3.5万美元,对汽车市场的冲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此次特斯拉回调价格,但并未调整标准版Model 3车型,也透露出特斯拉对这款车型的重视。那么,Model 3想要做到售价3.5万美元仍有盈利,从特斯拉现有的产能布局和供应链布局来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已经开工建设的上海工厂。按照马斯克此前的说法,上海工厂一期年产能为25万辆纯电动整车,将在2019年底前开始Model 3生产,2020年实现量产;在完全投入运营后,该工厂年产量将攀升至50万辆纯电动整车。
对于一直标榜为中国特斯拉的诸多造车新势力而言,此次特斯拉降价事件,或许是各方正面交锋的开始。特斯拉的产品差异化、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已经形成订单、市场营销费用低等优势,均将给中国造车新势力带来压力。而且,特斯拉关闭门店、使用线上销售的模式,对现阶段的造车新势力而言,也是无法复制的。对传统车企也是如此。
特斯拉的进入及其与相关车企的竞争,对消费者而言,可以带来一定好处。比如,特斯拉最近推出的“7天或行驶1000英里(1600公里)内可以全额退款”的方案,如果其他车企迫于压力也开始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日前,针对特斯拉降价及在华建厂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带来的冲击,竞争是促进企业进步最好的措施和手段,特斯拉带来竞争压力是好事,便于中国车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结果肯定是市场决定、优胜劣汰。
多数车企无法复制特斯拉的直销模式,一大原因是无法承担汽车库存带来的资金压力。近期,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海关因为“汽车标识错误、铭牌缺失”等问题而被要求整改,且涉及车辆达4678辆,若整改进程较慢、海关放行时间较长,特斯拉需要承受的资金压力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