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利润份额可能会从85%下降到50%以下。如果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及时提供按里程付费的打车服务,将会面临被现金流充裕的技术公司边缘化的风险。高盛集团的研究也表明,在全球出租车市场上,网约车服务目前已占近33%的比例。到2030年,一旦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使用,其市场规模或将扩展8倍,至2850亿美元。而如果不进行创新,这些传统车企最终会成为Uber等出行企业的供应商,不再享有较高的利润。
大众之外,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积极布局,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吉利推出曹操出行、福特牵手中国的本土企业众泰汽车、上汽集团除了推出分时租赁业务EVCARD之外,近期还推出了网约车业务“享道出行”,戴姆勒联手吉利成立网约车公司……与国外相比,中国市场上对于出行业务热衷的除了传统主机厂之外,还包括滴滴、美团等互联网科技。按照贝恩公司发布的中国出行行业报告,早在2017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行市场,网约车市场的交易规模更是超其他各国交易数量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倍。
如此巨额的市场,难免会引得各路英雄“竞折腰”。不过虽然市场潜力喜人,但当此前滴滴被曝出在2018年亏损了近109亿元时,几乎所有人都惊讶得掉了下巴。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加之三成左右的抽成,滴滴为何还会创下巨额亏损?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滴滴的商业模式。和Uber一样,滴滴的商业模式在硅谷被称作双边市场,即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撮合交易,平台收取中介费,eBay以及Airbnb都是这一业务模式的代表。短期来看,中介费也就是业务抽成是滴滴当下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要获得更为长期稳定的利润,就必须要在现有的业务之外,拓展和培育衍生业务。
滴滴虽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但并未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一方面,无论是在司机端还是在乘客端,都没有足够的黏性,一旦补贴降低或者其他搅局者进入,就会受到威胁;另外,虽然滴滴拥有大量的流量,但这些流量在短期内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变现渠道,滴滴此前也曾尝试过其他衍生业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依赖出行为切入口,希望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的滴滴,目前的进展并不算顺利。此外,滴滴还面临的政策监管、合规等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