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ofo 一样,2018年同样未能将“互联网+应用场景+大交通”成功结合的还有共享汽车平台途歌科技。在新一轮千万级美元融资过去两个月后,途歌陷入了用户追债退押、总部员工讨薪、CEO王利峰被围堵的四面楚歌之中。似乎又一讲着共享故事、要解决一线城市出行难题的美好愿望在去年冬天破灭了。
破灭的背后则是途歌的重资产、重运营模式,即便是一年内拿到两轮千万级美元的“输血”,也难以赶上其“流血”的速度。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其服务滞后的互联网地勤团队,以及随借随还模式造成的找车难、用车贵等问题,一方面给用户较差的用车体验,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批车辆被闲置沦为“僵尸车”。一言以蔽之,途歌的问题也是共享经济老生常谈的投入大、盈利难、软硬件维护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9月,途歌被曝退出南京,地方员工抱怨公司迟迟不报销其垫付的停车费与油钱,存在“僵尸车”现象严重等问题;10月,途歌拿到海纳亚洲、真格基金、凯欣亚洲的新一轮融资,也被戏称为投资者的“临终关怀”。
途歌的困局,不是孤例。2018年可以说是共享经济全线崩溃之年。太多惨烈的故事告诫创业者,当经营陷入困境、资金紧张,用户挤兑押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显然,倒在2018年的企业仍未吸取教训、谨记押金是负债而非资产的道理。
共享经济,最终的落脚点仍是经济。若仅打着互联网思维的旗号讲着模式的故事,心安理得烧着投资人的钱、用着消费者的押金,同时又长期无法突破成本高昂、运营粗糙的困局并实现盈利,那共享经济便只剩“共享”二字,虚假繁荣过后则是创业机构人去楼空、投资人追债、消费者维权的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