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下一步还需要尝试商业化的挑战。中国航天产业总收入在全球航天产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而在目前的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但国内商业航天还处在资本驱动的初始阶段,商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尽管“火箭”与“卫星”两大领域,在成本控制的策略上是一致的,但这两者的商业逻辑有着根本不同。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商业航天投资人,以卫星为核心的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和应用在内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中,卫星应用是面向终端消费者,产生商业价值的一环。但从目前来看,卫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还难以覆盖掉卫星制造和发射的成本。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航空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既有商业航空模式空缺的影响,也有当前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对于传统的卫星应用而言,主要集中在遥感、通信和导航领域。对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三大领域还没有产生成熟的商业化模式,遥感“卖图”的市场需求有限,而通信、导航领域的投入成本太大。此外,传统的2B业务以外,针对具体消费者的2C应用市场还完全没有打开。
微纳星空是“民间队”中,为数不多可以制造50和100公斤级卫星的企业,目前,卫星制造成本控制主要有两个难题,一是上游供货商的成本,各种卫星元器件和关键设备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行业当前未能进入批量化的生产模式,每个用户、每个卫星的需求都不一样,属于定制生产,这使得卫星的研发和生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拉高了制造成本。
这意味着卫星运营企业需要更长周期去找寻商业模式,而且有赖于上游制造和发射的成本降低,商业航天是典型的供给推动需求的行业,在当前局面下,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资本的破局,需要依靠资本的进入,让部分企业快速形成更高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供给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需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