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商业航天,毫无疑问,由于卫星应用是航空产业链最终面向消费者的最后一环,视为整个业态“买单”的存在,如何抢占频率和轨道资源,也成为商业航天领域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商业航天领域,还没有找到一套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卫星应用还没有超脱“遥感、导航和通信”三大领域,尤其是如何从过去的对政府(2G)、对企业(2B)和对军队(2A),切入到直接面对消费者的2C模式,还没看到更好的办法。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除了政策利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创业者、投资人进入到这一领域,是出于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他们认为这一领域存在“供给创造需求”的可能,就如同苹果之于智能手机,Facebook、Twitter之于社交媒体一样。既然现在尚未有利可图,那么作为未来的蓝海,对有限的轨道、频率资源,“跑马圈地”,成为必然,也无可厚非。
但是,也要认识到,这种“供给创造需求”的模式,本身对新出现的产品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划时代的产品,就不会有新增的需求。没有形成需求,抢占再多的“基础资源”也毫无意义。由于长期的技术封锁,虽然我国在“国家队”层面的运载火箭技术并不落后,但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卫星相关的技术,我国与领先国家还存在着十年以上的技术差距。其中,在材料、集成电路等元器件、卫星遥感技术等领域,我国与美国等领头羊的差距较大。
另一个需要注意到的是,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航空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模式与美国不同。美国的Space X发展依靠个人和机构注资,而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融资。作为一个高技术门槛、商业逻辑简单,“产品就是硬道理”的领域,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们,要对预算或者投资人负责,面对的压力毫无疑问更大。
在这一领域,资本能给企业更多的耐心,多年以来,国内资本深度介入的创新创业领域,重商业模式创新、轻技术创新的现象已经开始受到诟病,但在商业航天领域,在抢占资源的过程中,仍然要有产品思维,把产品做好,真正推动行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