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础创新能力。除氢能汽车之外,广东在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中都存在类似制约。同时,近年广东一些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时,也出现企业需从省外寻求技术支持的现象。
对此,近年广东也开始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如建设新型汽车研发机构、高水平理工大学等。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推进,一时之间,诸多“国字号”科创资源纷纷“南下”广东集结。这些科创资源在来源上大致包括:“国字号”科研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顶级高校,如清华大学;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门。
它们近期均与广东签署了各类协议,“敲定”合作重点,甚至有实质性项目落地,集中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机构平台搭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等方面。其中,中国科学院成为“南下”科创资源的“主力军”。从11月开始的短短一个多星期里,中国科学院在广东的动作频频,包括将与深圳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将与广州共建广东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科技成果投资基金;将与东莞共同推进南方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
按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政府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在共同争取建设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建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共建广深科教融合园区、共同推动重大科研任务和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进而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高校方面,清华大学在珠三角制造业重镇佛山布局先进制造研究院;国家部门方面,则有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科技部等陆续与广东省签署合作协议,表示将共推粤港澳大湾区安全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发展,以及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等。可以看出,此番“南下”的科创资源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特征,涵盖了原始创新、应用创新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并牢牢锁定广东产业发展痛点和前沿科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