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沿海经济”向“内陆经济”的转变,中西部地区找到了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找到了一条开放有效的“生命线”,即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中欧班列贸易累计开行数量已突破10000列,各城市的开行数量均有增长。
而在全国52家开行城市中,西安的增长尤其突出。不仅在开行数量上进入到千列“俱乐部”,在衡量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重载率上同样表现亮眼,位居全国第一,超过第二名20%以上。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干线已达10条,基本覆盖中亚、中东及欧洲主要货源地。构建了全网物流体系,以内贸五定班列的形式,开行了西安——青岛等“长安号”接驳班列,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贸易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积极探索西安至连云港、宁波、义乌、深圳等货源地或沿海港口的贸易五定班列,覆盖全国主要货源地。
如今,中欧班列(长安号)出口货源70%来自周边及沿海地区,辐射陕西、甘肃、宁夏、山东、上海、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份,进口货物70%以上分拨全国,实现货源的快速聚集与分拨。其带来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散辐射效应,有力推动了西安“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西安官方正式宣布,中欧班列(长安号)2018年开行首超1000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已进入到全国第一阵营。如此形势下,国内中欧班列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此前全国中欧班列格局多呈现“各自为战”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之一便是空载率问题。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达99.9%的重载率背后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成为各城市的借鉴方向。除此之外,拼抢货源、竞争压价、线路过于集中都是目前中欧班列存在的问题。加强中欧班列的资源整合,亦或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这个角度上讲,西安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全国范围内,西安具有这样的条件,基于它所处的位置,来自西南、西北包括中部的很多货物,可以在这里进行集拼,整合之后再出发,大大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