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交通年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这一庞大且高频的用户群体正处于服务升级换代的节点,公交企业面临如何应对多样化需求的难题,一卡通、NFC、二维码乘车等方式接连上阵。
之所以上线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乘车服务,主要考量的是:第一,老百姓对于二维码的使用相当地普及,适用面很广;第二,两个应用程序都有庞大的生态圈。杭州地铁自2017年底起推行扫码过闸,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至2018年4月份所有车站和闸机全部升级完毕。从今年4月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用实体卡进行乘车的占了41%,这41%当中包括(市政卡)银联卡,扫码过闸占了42%。
二维码乘车在国内多个城市迅速推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炼在会上介绍,30%的乘客宁愿放弃5%的乘车卡优惠,选择扫描二维码过闸乘车。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网站“朝阳生活”介绍,北京市轨道交通全网(不含西郊线)刷二维码乘车结束试运行,按计划进入正式运行。在近20天“试用期”内,刷二维码进站量突破532万人次。
二维码乘车相较于传统的乘车卡在公共交通出行领域有着相对明显的优势,但NFC技术亦被手机制造商等大力推广。郑浩剑介绍,腾讯最初亦尝试过NFC、生物识别等技术路径,选择二维码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几乎任何智能手机都能够使用。
坦率说,(二维码乘车)流程不是最短的,但它一定是最普及的,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其他新的技术都用上去。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因此二维码不一定是最终的技术路径,所有技术解决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识别你这个人”,未来更好的ID识别技术也可能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