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汽车市场几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合资品牌一直占据大半壁江山,并在很长时间内主导市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产品将在2020-2025年间密集推出,这意味着,真正的市场竞争即将开始。此前,在第二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提出了我国电动车产业将要面临的两个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20年,双积分政策实施、政府补贴终止,造车新势力已经大举进入市场,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汽车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也纷纷发力,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将同台较量。消费者买车时不再受政府补贴影响,产品的品质、品位、品牌和价格等市场因素将决定消费者的取舍,自主品牌能否保持先发优势还要打上一个问号。陈清泰表示:“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企业间的差距将拉大,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边缘化,将会出现并购、重组。”
第二个节点最迟到2025年,电动车的性价比将达到或超过燃油汽车,市场的力量将推动消费转型向电动化倾斜,燃油车与电动车此时将此消彼涨,传统车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随着合资车企入局,更多先进技术和新产品陆续引入,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依托MEB平台,我们正在充分发掘电动汽车的可能性,同时致力于实现大规模经济效益。仅在首批计划中,集团就将约有1000万台车辆基于MEB平台打造。MEB平台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基础,这些电动汽车将面向所有人。这让依靠补贴生存的企业,未来难以与其抗衡,高歌猛进的自主新能源汽车或将遭受阻力。
事实上,对电动化技术而言,合资与自主的差距并没有燃油车那样悬殊。大部分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与自主品牌相差不大,但是合资电动汽车成本较高,售价自然偏高,会对自主中高端产品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在低端市场仍将以自主品牌为主。但这也意味着,中国自主品牌想要依靠新能源汽车实现品牌向上升级的目标,与燃油车时代一样拥有着不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