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加快轨道交通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其中没有修轨道交通的城市,都在纷纷公示线路。除了上文所述城市外,基本各个地级市以及GDP在3000亿左右的城市都有筹划轨道交通。
而已经修建轨道交通的城市,则在筹划到2035年的新规划。因为十九大报告远期规划到2035年,所以各个城市新的轨道交通规划也瞄准了2035年。这些城市新的目标也很宏大,包括北京、上海、武汉、青岛、西安、成都等。其中,上海市2017年到203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铁路轨道交通网络。另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于今年年初进行了公示。该草案显示,至2035年,广州城市轨道网络达2000公里,为现在的5倍。
目前正在编制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2021到2035年)》预计还要新增500公里,未来北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1500公里。除此之外,青岛、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正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轨道交通。对于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入不高的城市,可以先修轻轨,等经济总量大了,人口多了,达到了地铁修建条件再修地铁,但是一定要预留好地和红线,否则以后拆迁成本太高。
尽管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新的规划编制完成,但短期内难获得审批。因为根据国务院最新要求,建设规划调整应在完成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后予以统筹考虑,原则上不得新增项目。原则上本轮建设规划实施最后一年或规划项目总投资完成70%以上的,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铁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方可开展新一轮铁路建设规划报批工作。
修地铁要有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比如南昌一号线和南昌二号线融资方式就不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地铁沿线土地升值可以变为投资资金,也可使用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等方式。但是地铁和轻轨投资都不能太超前,否则地方财政运营补贴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