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吉利汽车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不仅成功挑战了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一统中国汽车市场的局面,而且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自主品牌同样可以获得出色的发展业绩。当然,这背后与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战略布局密不可分。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吉利汽车销量达到76.7万辆,同比增长44%,完成全年158万辆销量目标的48.5%。领克品牌中,领克01上市至今累计销量达到5.2万辆。吉利方面称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组合,即高利润车型占比较高及经济规模的提升。
但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在销量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吉利汽车帝国也在快速扩张,并购与整合动作屡见不鲜。然而,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现金流,于是以自身“体量”作为谈判筹码,压低供应商报价,并拖欠供应商货款成为吉利维持现金流稳定的手段之一。汽车是非常重视现金流的一个产业。目前吉利采取‘开二家’方式对待供应商,也就是一家供应商在拿到吉利项目之后,通过研发、制造为吉利供货,但一年之内,吉利会物色另一家供应商,而这家供应商不需要研发只负责制造,这样第二家的报价会更低,如果第一家供应商要想继续与吉利合作,那么第一家供应商必须要降低价格,而吉利要求的降价幅度超过15%甚至20%以上。
除此之外,吉利还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在供应商供货之前,双方会签订货款协议,其中会有主机厂付款时间。在供应商供货的过程中,吉利会拖欠付款时间长达数月甚至一年,其间会要求供应商降价,如果不降会继续拖欠。供应商们因为不愿意失去吉利这样的大客户,只能选择不断地与其谈判,但不会依据合同去起诉。供应商起诉吉利的后果不仅会失去吉利这样的大客户,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更加不利于供应商的发展,因此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并没有成为供应商们的首选。更为关键的是,供应商前期为了吉利的项目投入了产能设备和研发,相对弱小的供应商只能等待吉利把款项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