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道路上,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冲出重围的民营企业的代表。但是,在吉利高歌猛进、极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需要反思的问题,其中,身为整车企业的吉利与其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值得关注。事件要追溯到今年8月吉利发布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营业收入达到537.1亿元,同比增长3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6.7亿元,同比增长54%。
本应是一片点赞,但让业内大跌眼镜的是,这篇瞬间“10万+”的报道的留言区,零部件供应商对于吉利的抱怨成了主流,纷纷指责吉利对供应商压低价格、拖延货款的行为。吉利所得利润部分是从供应商的货款中得来的,并且还在不断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导致大型优质的供应商不敢与其合作,长此以往会导致供应商降低零部件质量,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影响吉利整车质量。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汽车产品结构不断上探,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车企成本控制也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技术、质量、规模不占优势的企业只有不断被淘汰,整个行业秩序才能得到改善,好的零部件企业通过不断吸收这些淘汰企业的份额,加强和主机厂的交流,并提升地位。随着事件愈演愈烈,吉利方面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大家都是在按照合同做事,零部件企业也要分解主机厂的成本压力,在成本压力下寻求技术进步有利于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吉利整体方向不会调整,继续优胜劣汰,继续靠规模和增量来控制成本。不过,也会针对个案进行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