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月,官方否认、辟谣收购成为ofo单车的常规操作。伴随融资搁浅、供应链欠款、用户押金挤压、资金链紧张、高管离职、人员压缩、海外市场全面收缩等一连串动作,时间似乎只是早晚问题,市场在等待一个“注定”的结局。
在与阿里、腾讯、滴滴的复杂博弈中,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单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ofo单车的话语权越发薄弱。今年2月份,10亿美元融资流产后,ofo用两次资产质押换回阿里17.7亿借款,一步险棋将ofo置于新的危险境地。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一场命名为“victory”的商业化自救行动启动,整个商业化战略布局包括车身广告、端内广告、企业年卡组成的B2B、金融、本地生活和区块链技术应用等。
“开源”的同时,一系列“节流”举措也在启动。6月中旬,ofo全面取消已经推广至全国20个城市的信用免押金骑行,在业内人士看来,ofo的这一做法更多是迫于资金链压力,急于用押金来回流资金。今年7月初,ofo宣布停止其在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业务运营。ofo宣布将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结束在印度开展的为期6个月的业务。7月中旬,ofo关停澳大利亚业务。此外,包括美国、德国、韩国等地相关业务也在陆续终止。
缺乏资本供血,ofo的造血之路并不顺利。车身广告受限,大量破损报废车辆面临换新问题,补贴结束带来的用户流失风险,使得ofo在与阿里、腾讯、滴滴的复杂博弈中越发被动,而无论是阿里还是滴滴又都有着各自的算盘。
共享单车是消费频次很高的线下服务,且依赖移动支付,无论自身是否盈利,共享单车本身的用户规模和用户频次,足够让巨头公司去支持它,打开一个优质的流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