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有的技术和工艺造出一辆新能源车自然不在话下,但在胡云耿看来,传统造车产业的空心化,以及新能源技术上同样存在的客观差异,对这个领域施加的压力,过去被掩盖在了政策保护和繁荣的市场需求之下,而现在,这种压力正逐渐浮出水面。特斯拉、奔驰、宝马、奥迪的新能源车都宣称在2018年要进入中国,特斯拉3售价在3.5万美元也就是2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话,谁还买国产电动车?
差异在哪儿?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能源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国内新能源领汽车的技术在很多方面其实都已经成熟。但胡云耿认为,要用整体思维去理解一辆车。一辆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的,零部件构成子系统,子系统构成大系统,大系统构成整车,一辆车的性能是由最弱的零部件性能和把这些零部件组合起来的系统技术决定的。
最受关注的电池,国内一些新能源车宣称自己续航里程达到500/600km,但那其实是纯粹就电池本身能达到的标准来说的,他没有告诉你把这个电池包装到车里面去,跟车组装衔接之后能跑多少,现在国内都达不到300km。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电池管理系统和充放电控制技术,调研下来,这方面国内外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新势力成为造车舞台的一支活跃力量,导致当前新能源车产能过剩成为世所公认的局面。国务院于2012年6月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写道: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目前新能源车的产能尚无权威统计,但不同组织公布的不完全统计信息,年产能数字多在2000万-4000万之间,对比规划目标,过剩超过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