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船舶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小幅上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强,全球船舶市场延续去年回升势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大幅增长,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融资难、交船难、盈利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船舶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
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18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9%。承接新船订单22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7.2%。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9%。
船舶出口有增有降
上半年,全国完工出口船173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0.8%;承接出口船订单204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2%;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81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9%。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2%、90.2%和89.2%。
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
1~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21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3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788亿元,同比下降4.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271亿元,同比增长0.3%;船舶修理企业74.6亿元,同比下降13.8%;船舶改装企业33.9亿元,同比增长8%;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153亿元,同比增长14.9%。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4亿元,同比下降26.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3亿元,同比下降67.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8.9亿元,同比下降42.2%;船舶修理企业亏损0.7亿元;船舶改装企业2亿元,同比增长39.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7.6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经济运行的特点
紧盯优势紧抓高端,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上半年,我国骨干船舶企业紧抓市场回暖的有力时机,继续保持在散货船订单承接的优势,扬子江船业、江苏新时代、上海外高桥、青岛北船等单位批量承接矿砂船订单;同时在2500客位豪华客滚船、7800车位货滚船、8.4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船、1.8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极地探险邮船等高端船型市场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骨干企业重点围绕精益造船,加强管理体系建设,2万箱集装箱船、8000车位汽车滚装船、35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项目成功交付。
不断加强生产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倒逼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制定《中船集团公司“成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降本硬任务,采取降本硬措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通过开展“转模-精益造船”模式,扎实推进造船指标对标工作,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大连中远川崎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船体建模率、预舾装率、钢材一次利用率和造船效率等主要生产指标已达到日韩先进水平、扬子江船业集团通过实施精益管理,全力确保首制产品的顺利交付,优化工艺流程,缩短船台船坞周期,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27%。
兼并重组加速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船市初步显现回升迹象,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过剩产能进一步压减。中远海运集团压减造船产能超过360万载重吨,压减海工产能9个项目、招商局集团削减150万造船产能;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集团通过推动老厂区搬迁、优化存量产能、兼并重组等方式继续压减过剩产能;中集安瑞科整合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厦门象屿收购南通明德重工、青岛华通资本重整青岛造船厂等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7.9%,比2017年底提高9.6个百分点;新承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83.3%,比2017年底提高9.9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关键设备制造获得突破,自主设计研发取得进展
上半年,我国配套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顺应市场需求,一批关键设备制造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取得新进展。6EX340EF超长冲程低速柴油机、ACD320DF双燃料船用中速发动机、CHD622V20型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等自主品牌获得市场认可;青岛双瑞成为全球首家获国际海事组织(IMO)新G8型式认证,我国首台商业实船船用脱硫洗涤设备下线装船,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交付使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相关研究报告:
船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