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珠江水系内河货运量共4.34亿吨,规模以上港口吞吐量达2.8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617万标准箱。珠江水运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珠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已开始融入到珠江水运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为珠江水运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电动船舶的推广应用,就是一条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路径。

污染防治压力持续增大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集装箱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数据显示,目前,珠江流域干线运营船舶超过2万艘,这些船舶采用传统内燃机作为动力,造成大量废气、噪声、颗粒物等污染,给珠江及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统计数据显示,珠江流域船舶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占珠三角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4%和15%,同时也是当地第三和第四大污染物贡献源。
珠江承担了沿江省市大量航运任务,且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这无疑增大了控制船舶废气排放的压力。据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统计,2017年珠江水运货运量达9.06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889.9亿吨公里,集装箱吞吐量达1280万箱,分别同比增长8.7%、13.6%和14.4%。
今年上半年,珠江水运需求持续旺盛,运价稳步增长。其中,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枢纽船闸过闸船舶数和货物通过量同比大幅增长39.8%和50.3%,再创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2018年,由于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等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外贸货物、集装箱等运输的波动将给珠江港口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但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珠江黄金水道建设提速,将进一步激发珠江水运强劲的增长动力,水路运输量、港口吞吐量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在此背景下,促进珠江水运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广东船界关注的话题。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四部分组成,地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及越南部分地区,主要港口包括香港港、澳门港、深圳港、珠海港、中山港、江门港、广州港、佛山港、肇庆港、梧州港、贵港港、南宁港、来宾港、柳州港、百色港、白层港等。
从船舶所属地区来看,广东与广西籍船舶数量占珠江流域船舶数量的90%以上。广东船界人士分析,目前,广东籍船舶货运量是广西籍船舶货运量的6.5倍,按照船舶货运与排放正相关原则的推算,广东籍船舶排放量占珠江流域船舶总排放量的70%以上。在广东省内运营并登记注册的船舶共计8138艘,其中散货船5892艘、占比为72%,集装箱船740艘、占比为9.1%,客船605艘、占比为7.4%。在所有类型船舶中,船龄超过15年的共2418艘,占比约30%;船龄超过10年的共4438艘,占比约55%。
广东船界人士认为,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长久以来,珠江水运在有力保障了沿江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运输船舶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珠江水运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珠江水运绿色发展,下大气力解决珠江水系船舶污染问题,保障珠江航运繁荣发展。
绿色水运明显提速
珠江水运绿色发展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于2017年4月印发了《广东省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意见》,广州、深圳、珠海等9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内河通航水域被确定为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广东9市已建立了专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工作,加快推广船舶岸电和清洁能源应用。
目前,珠江水系已投入使用的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共有32艘、4万多总吨(GT),其中新建31艘、改建1艘,此外还有混合动力船28艘、纯LNG动力船4艘。同时,西江干线10个LNG加注码头已纳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西江航运干线液化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方案(2017~2025年)》,广西梧州港首座LNG加注站已投入运营。
广东、广西内河港口的岸电设施建设也在顺利推进之中。佛山港有33个公用码头、122个泊位,其中73个泊位建设了岸电供电设施,岸电覆盖率约60%,主要服务集装箱船。广州港配备岸电设施的大小泊位共计186个,其中客运、公务、工作船码头的岸电设施基本全覆盖。广西贵港港、梧州港已有4个码头建设了岸电设施。
为推进运输船舶绿色发展,《方案》一方面提出加快船型标准化建设,要求到2019年年底,完成《西江航运干线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和《珠江水系“三线”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到2020年年底,过闸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200载重吨。另一方面,推进船舶节能环保进程,鼓励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加装排气污染治理装备等,加快推进LNG动力船舶的开发应用,在2020年底前完成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要求的船舶改造。
积极贡献“船企方案”
为加快在珠江流域推广应用船舶电力推进及相关配套技术,广船国际将以零排放标准电动船舶为突破口,集聚广东船舶、电池能源系统领域研发设计、建造和配套优势力量,立足自主创新,掌握电动船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出一批零排放、电动内河标准船型;形成电动绿色船舶自主设计建造和主要配套能力,同时带动广东造船、电池、智能制造等产业创新发展。
结合《珠江水系内河船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要求,广船国际拟研制覆盖干货、集装箱和客运用途的7种电动船型。这些船型充分考虑了珠江水系的航线港口布局、货物分布、船舶总量及需求趋势,攻克了封闭式自动卸货系统、电力+直翼舵桨推进系统、多工况电池动力船推进系统、基于电池动力的冰鲜货物冷链管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相关研究报告:
集装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集装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集装箱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