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200万标箱;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40万吨;邮轮年接待出入境游客350万人次。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集装箱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7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51亿吨,同比增长6.9%;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标箱,同比增长8.3%。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12亿人次,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四;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位……近年来,上海港口和机场的发展为打造绿色、高效、智慧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前,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情况。《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完善设施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
上海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水水中转业务,长江沿线集装箱物流实现班轮化运作。2017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46.7%,其中长江中转完成1058.8万标箱,占水水中转量的56.4%。上海港已成为中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面最广的港口。
上海邮轮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已形成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国际客运中心+外高桥备用码头的“两主一备”格局,邮轮和旅客接待量快速增长。2017年,上海港共靠泊邮轮512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达297.29万人次。同时,上海成功构建“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客货设计保障能力1亿人次、520万吨,航线网络遍布全球297个城市。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上海进一步完善港口、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后续工作,加快推进外高桥港区八期工程建设;建设浦东机场三期、虹桥机场T1航站楼、浦东机场第五跑道工程,推进浦东机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后续工程建设,优化完善综合交通和口岸配套设施;加快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编制,加快机场联络线前期工作,完成轨道交通二号线东延伸改造工程,优化完善机场周边路网。
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持续优化。目前,上海初步形成外高桥、北外滩、虹桥、浦东机场周边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为全面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上海将打造航运金融产业集聚区,深化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建设,吸引航运服务功能性机构落户;打造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促进航空要素集聚和交易;建设吴淞口邮轮总部基地,丰富邮轮商业服务,打造邮轮物资配送中心。
绿色航运安全高效
上海积极打造绿色航运,以提升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质量。一直以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港口建设。截至今年2月,上海港已建成规模以上岸基供电设备20台套、覆盖26个港口泊位,其中集装箱泊位7个、邮轮泊位2个、电厂散货泊位4个、修船泊位6个、通用码头6个、工程泊位1个。“目前,上海的岸电覆盖率仅在10%左右,岸电建设任务依然很艰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介绍,到2020年,上海50%以上已建的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级以上客运和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将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枢纽港建设与城市发展要相协调,实现能源清洁、能耗节约、污染物受控、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上海将编制实施新一轮《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加快岸电设施推广和应用,推广LNG动力内河船舶应用,提高港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使用率,全面落实港口、船舶污染物的规范接收处置。
同时,为促进航运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上海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长江口深水航道E航海示范区;建设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和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完善集卡预约平台功能,全面推行港口业务网上受理,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电子化。
相关研究报告:
集装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集装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集装箱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