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的潼(南)荣(昌)高速公路,起于重庆市潼南区北面川渝界的楠木湾,止于荣昌区清江镇梧桐寺,于2016年年底开工建设,计划2019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从潼南到荣昌将从目前的2小时车程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土建工程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4月,全线土建工程完成约79.3%,产值突破55亿元。潼荣高速公路把绿色公路理念贯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实现公路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围堰填筑降污染筛选弃渣全利用
潼荣高速公路线路经过涪江和琼江两条河流,为了保护两江水域生态,建设者煞费苦心。在涪江特大桥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中采用了“围堰填筑”方式,围堰底部和邻水侧坡面填筑片石4600余立方米,围堰顶面使用3万多个砂袋堆码护面,有效减少了水流直接冲刷坡面土石造成涪江水质污染。
在琼江大桥施工现场,中铁十五局总包部三分部项目经理陈兵兵介绍,为避免桥梁打桩泥浆流入涪江污染水质,他们在河岸设置泥浆池,对施工泥浆进行集中存放和沉淀处理后,用罐车将废弃泥浆运至弃渣场进行集中存放晾晒。同时,施工单位还通过现场配置洒水车、雾炮车等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并采用土工布覆盖和种草绿化,美化施工环境。
“按照原设计,隧道爆破施工,将产生9万立方米弃渣,需30多亩土地用来堆放。”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建设方在隧道岩石爆破施工中发现,这里的弃渣硬度高,可以加工成碎石、砂子、片石等材料实现再利用。在设计、监理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下,建设方在隧道出口设置弃渣分捡场进行“三级筛选”和深加工,弃渣利用率达到了100%。据了解,建设方把10厘米以下的弃渣加工成涵背、桥背、软基回填料等;较大的石块用于路基的抛石换填,成型状的石块则加工成浆砌片石材料。
沿路建预制厂省地自动喷淋技术节水
“在施工占地上,我们注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表土集中堆放,用于绿化用土和复耕。”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建造梁场一般需要单独选址建设,可能要占用耕地或林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
中铁十五局总包部拌和站租用工业园区场地,减少临时用地约50亩,全线6座预制梁厂建设在主线挖方段,节省临时占地约120亩。位于潼荣高速公路卧佛互通内主线挖方段上的5号梁场,直接减少临时征地22亩,同时对周边进行同步绿化。项目负责人李光洲介绍,5号梁场还设置了水循环系统、自动喷淋和三级沉淀池等,将雨水和施工养护水经过水道流入水池,经过沉淀后再循环利用。在梁体养护中采用自动喷淋技术,相比传统的人工喷水降温,节水率可达到75%以上。此外,该项目驻地建设充分考虑到了通车后10年养护需要,按可以长期使用标准来进行建设。
据介绍,潼荣高速公路的施工便道结合地方需求,采用合建、改扩建、新建等方式,在减少耕地占用800余亩的同时,既满足了施工需要,又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路基填挖遵循“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零弃方、少借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面积,并对所占用的土地,工程结束后予以平整、复耕或植树、种草,使施工管段土方弃方量、弃渣场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方突出抓好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和振动、废气等污染源的整治,施工便道采取洒水降尘等环保管理措施,通过在梁场设立污水过滤循环系统,将废弃混凝土重新分解、重新利用等措施,做到了零污染、零排放、零浪费。
风土人情营造景观服务区建成风景点
“建成后,驾乘人员将拥有‘移步换景’‘数字自助’‘国际范儿’等高大上的巅峰体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潼荣高速公路全线景观营造,将结合各路段的文化特色和人情风俗,打造成“漫野金波、云水襟怀、东方禅音、千梯盈香、陶都觅踪”5种特色景观,不再是传统的“千里一绿”的景色,缓解驾驶员疲劳的同时,还能享受5种不同的风景体验。
与之相对应,潼荣高速公路服务区透水铺装地面、立体绿化、屋顶绿化、高效节能电气设备、雨水回收系统、自然采光、噪声控制、遮阳措施等技术,在服务区内打造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汽车绿色维修车间、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此举不仅营造了新的风景,还能提供良好的照明、采光和隔音效果,使人们享受自然景观与现代技术带的双重感受。
相关研究报告:
土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土建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土建工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