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从2016年开始,我国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和销售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多家车企靠此盈利。工信部累计已经发布的4批2016~2017年新能源车补贴中,涉及新能源汽车42.47万辆,补贴金额为447.38亿元。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政策市”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不少“游资”、“热钱”纷纷进入造车领域,想趁机大赚一笔。意见稿将让造车投机者们“梦断酒醒”。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如果是战略投资者,意见稿对其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确实是来造车的,但对于财务投资、有退出压力的基金来说,可能会受其波及。
事实上,在造车新势力中,有些企业投资造车的目的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尽快实现IPO套现。汽车行业需要有愿景和有远景的企业进入,这样的企业要挣“有耐心的钱”,未来政策一旦实施,也会让资金本身的质量得到提升。”
意见稿一旦执行,目前已经投进去的“热钱”,将面临不能如期获取收益的风险,“卖老股”和利益转让的问题有可能出现。毕竟,有些资金的投资回报期预设在十年或更长,而有些资金则希望一两年退出。而除了由BAT(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领衔的众多知名和非知名的IT跨界投资者外,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地方科技公司也是这一轮“造车热”的主角之一。
如果说意见稿中的第四章第十三条对股本进行了限制,挤出了“游资”、“热钱”带来的浮躁和水分,那么第十四条中所要求的建设规模,则让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倍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