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建厂,到提高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生产门槛,鼓励新旧合作、盘活传统车企产能、防止资本逐利,国家发改委用了两年时间进行修正。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向全国各地方政府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在收集各个地方政府的意见之后,还将公开征求意见。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国家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节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开展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联合研发产品,共同组织生产,提升产业集中度,支持国有汽车企业与民营汽车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目的是为了提高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在资质审批上,相关部门的要求也比较宽松,短时间内,汽车行业中出现上百家新势力造车企业,也有人称之为“PPT造车企业”,而主管部门相关人士则认为,“鲶鱼效应”有利于活跃市场。
最初,电动车管理规定是为了活跃传统车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布局。这几年,传统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积极性上来了,但获得资质的企业创新发展力度却不如预期。新进入的这些新创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更重要原因是,资本的泛滥导致投资行为发生扭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上述政策的初衷。于是,从2017年6月至今,发改委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而《征求意见稿》可能重启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新政将利好传统车企,新创企业建厂的门槛将会更高。该意见稿表明,为了完善汽车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向,防范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