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未来在新能源领域是否独资因车企而异。即便未来一些车企单独成立子品牌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外资品牌来说,这些品牌的利润较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它们对中方的资源依赖依然很重。未来这些车企要在新能源领域考虑独资的话,需要衡量的因素也有很多。
对现有合作伙伴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投入,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能源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未来至关重要的新能源领域成立独资企业会影响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还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曾志凌说,一些外资车企对国内现有经销商体系较为依赖,独资建厂除了要处理和它们的关系外,还要处理供应链体系以及政府关系层面的问题。“别说是独资,即便是要取回股权,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都会很高,所以要慎重选择。此外,成立一家新公司需要在新的经销商网络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其成本建设也较高昂,即便是落成后,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也不会夺取太多的市场份额。
相对于独资来说,在新能源领域寻找一个中国合资伙伴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政府提出的政策要求,还意味着可以通过合资伙伴得到更多地方资源的支持。这样做会有更多的便捷性,而随着股比政策的放开,外资企业或许也能从合资中得到更多的利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未来出现外资车企选择独资的方式进军中国市场,那么其对自主品牌是否会产生影响?
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全球销量中占比达50%,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占到全球6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具备足够成熟的供应链基础。自主品牌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在三电等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即便外资企业未来进行独资,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独资的品牌也不会比以往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