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方式分梯次利用和资源回收两种,其中梯次利用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上市公司布局的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多数为资源回收,即拆解钴、锰等金属材料进行再利用,从事梯次利用的较少,而这与近两年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上涨不无关系。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电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值610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正极材料产值增幅最大,主要系2017年电解钴涨幅超过100%,碳酸锂价格涨幅超过30%,使正极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动力电池价格却因补贴退坡等因素不断下降。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在2017年业绩快报中表示,因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下降,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整体盈利水平,报告期内归属净利润同比减少10.73%。
为了保障原材料来源稳定并且降低成本、实现产业链闭环,不少上市公司通过介入动力电池回收业务,逐步减少对外部材料的采购数量。例如,2017年8月,厦门钨业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赣州豪鹏进行增资扩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本次增资有利于公司快速做大做强二次资源回收产业,同时保障公司电池材料发展对钴、镍金属的需求。
2018年1月,天奇股份通过旗下基金受让金泰阁钴业98%股权,并表示此次投资看中其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行业地位。从经济效益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拆解是严重不合算的,需要政府推出政策和补贴,现在真正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还是正极材料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