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动车保有数量仍在增加。截至2017年底,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和微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1.70亿辆。就城市而言,到2017年底,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564万辆居首位,成都以452万辆位列其后,重庆、深圳、上海均超过300万辆。在机动车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实现城市“缓堵保畅”以及PM2.5浓度下降目标,是当下中国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自2007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后,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郑州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201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70万辆。郑州市公布的《畅通郑州白皮书(2016-2018)》,强调把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公交场站建设,完善社区巴士网络。到2020年,郑州市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要达到65%。
公共交通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就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而言,多个地方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明确要求。深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该市目前存在“公交出行分担率尚低于60%,远落后于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的短板。深圳市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组织效率,实现公交、地铁移动支付全覆盖,推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高到60%以上。
今年将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从原有的72%提高到73%。佛山市宣布,将在2020年推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从现在的35.5%提高到50%。《福建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2017年至2020年,实现全省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每年提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