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种新业态兴起,国内外不少城市都在当地的轨道交通设施中强化了商业布局,共享充电宝、无人货柜、自动贩售机等设备悄然渗透至多地的地铁线路中。而在北京的地铁中,也开始出现了共享按摩椅、自助拍照机等新设施。
此前北京地铁曾经尝试过开展有人销售的报刊摊等商业服务形式,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这类业态已不再适合在地铁中继续经营。“实际上,乘客对于阅读报刊、书籍、杂志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现在我们正在寻找一些共享业态和地铁融合,实体书店、小书屋等都可以借助共享的手段在地铁中布局。”谢正光说。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一号线复兴门到八王坟路段刚开始运营时,相关部门还曾经特意在进出站口附近留出了商业空间,尝试开办各类小售货亭、可移动小摊等,销售小商品、食品等。而后由于地铁人流量迅速增加,加之管理难度较大、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这些业态逐渐退出了“地铁市场”。
时至今日,占地规模小、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的无人商业业态不断涌现,这类设施确实更适合在地铁中,尤其是一些长期空置的死角空间,既能填补商业的空缺,同时还更容易满足地铁的人流流动性和安全性需求。
横向对比,北京地铁内商业配套确实相对较少,由于地铁本身人流量很大,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销售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商业销售价值十分明显,如果确定开放给更多商业业态,肯定会吸引不少企业。然而,正因如此,地铁对于企业的租金等收费肯定也比一般场景高,同一地区“地下”价格肯定明显高于“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