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航空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自2011年“通用航空”概念兴起以来,时至今日已走过6年,但通航企业仍普遍处在亏损或微利的夹缝状态。近年来,通航企业通过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推进通航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通航+旅游”、“通航+农林”、“通航+能源”、“通航+急救”、“通航+娱乐”等商业发展模式逐渐兴起,拓展了通用航空一片新蓝海。

“现在低空飞行包括通航运营目前很少有盈利的,做得越大可能亏得越多。”北京中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通航”)总经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通用航空学院院长李强表示,购买一架直升机的成本是两三百万元,聘一个飞行员年薪最低得支付30万元,配套机务人员最低10万元,辅助人员最低10万元,这样一架飞机的人工成本最低要50万元,此外还有20%的飞机托管费,再加上飞机的耗材、油量,那么养活一架飞机一年要100余万元的成本。目前通航人才缺口很大,所以企业大多高薪从民航公司挖人,但通航产业下游的买方市场尚未形成,导致业务订单呈现间歇性,可人才又得一直养着,导致大部分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经营状态。
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或构建业务闭环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是大型企业在产业预热培育期的招牌动作。作为国家队的中航通飞通过几年时间对通航产业上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已逐渐形成了集研发制造、飞行培训、爱飞客航空俱乐部和综合体、FBO(固定基地运营商)、通航作业、通勤航空、航空旅游的“通航+”发展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战略目标。
已深耕通航领域多年的海航集团通过整合旗下公务机、直升机、通航机场、航空培训学校等资源,新组建了海航通航投资集团,并将产业链条延伸至通航物流、通航生产作业、通航产业园、飞行技术培训及飞行设备租赁等业务板块。而成立于1999年的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启了延伸细分领域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将其通用航空业务延展至包机飞行、出租飞行、航空摄影、空中广告、海洋监测、渔业飞行、气象探测、科学实验、城市消防、空中巡查和航空护林。
抱团取暖、竞合共赢是行业新入场或小规模企业“抗市场之寒”的生存办法。李强表示,成立于2015年的中联通航依托航空学院和教学机场两个支点,以通航旅游为业务抓手,对内蒙古周边的上下游通航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区域平台效应,通过平台的配置能力赋能自己,也带活其他同行,目前已将业务延伸至航空教育、作业飞行、决策咨询、机场建设与管理等板块。做飞机销售和运营服务的同行企业,可以将飞机托管到他们教学机场,这样既让托管方节省了高昂的托管费,也让中联通航在不增加新成本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多可用的飞机。此外,如果托管方需要飞行员,也可以从他们航空学院派人,双方约定按小时或是按天付费。“这等于是双方互利共赢、抱团发展。”李强说。
业内专家认为,科学、系统地分析通航产业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选取最擅长、可盈利的细分领域切入,也是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的制胜之道。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可见的市场预期和利好政策刺激下,大量社会及民间资本也进入到通航产业链条,低空通航的春天即将到来。
相关研究报告:
航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航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航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