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例,摩拜在进入之前就与新加坡NPARKS和LTA等有关政府机构密切交流,确保共享单车共享行动得以负责任地展开。面对新加坡严苛的监管要求,摩拜改进了新版共享单车型,包括按LTA要求安装共享单车反射器。这些先合规、再进场的方式,为摩拜在当地顺利落地和运营带来助力,也帮助其落地后能够较快地获得民众的信赖。

综观共享单车平台在海外的遭遇,千讯咨询发现,对当地政策、风土人情是否了解,和政府关系是否友好,共享单车辆和管理是否符合当地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共享单车出海后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因素。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在交通政策法规完善、对秩序敏感、“最后一公里”需求并不突出的的发达国家,共享单车很难普及;二是在这些发达国家,由于骑行收费标准和运营成本压力反差较大,如何盈利也存在很多质疑;三是在政策、法规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共享单车处境虽无近忧,但未解决的GPS、智能化管理、乱停放堵塞交通等问题,仍然像颗定时炸弹一样高悬头顶。
不过,这些共享单车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模式的可复制性,很容易激发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同类创业企业展开竞争。比如摩拜、ofo同时进驻的新加坡市场,就遭遇了本地无桩共享单车品牌obike的狙击。obike作为当地新诞生的创业企业,合伙人中也有一位中国人,相信他对于摩拜、ofo的运作模式绝对不会陌生。obike今年1月在当地开始投放共享单车后,也开始在资本的推动下疯狂扩张,先后于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先后落地,而且扩张的速度堪比“朱啸虎”风格。
最有趣的是,熟知亚洲市场需求的oBike,不仅在新加坡本地迎击中国企业,还在今年6月份主动出击泰国市场,喊出要在两个月内投放10万辆的口号。 《中国单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目前,oBike正积极与曼谷的相关政府部门主动沟通,提供以共享单车缓解当地交通拥堵的建议,同时打造了由当地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大力提倡本地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摩拜、ofo们在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反而是这个拥有中国创始人的oBike。
在中国共享单车“碰了一鼻子灰”的美国,当地竞争对手却获得了发展机会。就在ofo和小蓝分别遇冷后,今年5月底,当地创业企业LimeBike正式宣布成为北美第一个获得官方合作的无桩式共享单车品牌,并在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4个美国城市。尤其是LimeBike在今年7月中旬进入的西雅图,更是令其他共享单车平台艳羡不已,这个聚集大量科技和IT人才的重镇在西海岸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LimeBike不仅拿下了西雅图市府部门颁发的运营牌照,还在当地投放了大量共享单车,建立了足够领先的先行优势。
相关研究报告:
单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单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单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