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千讯咨询获悉,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涉嫌垄断,成立卡特尔排斥外部竞争。如果指控成立,该案将成为德国经济史上最大丑闻案。目前该事件持续发酵,在德国引发轩然大波。报道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众、奥迪、保时捷、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巨头经常召开秘密会议,就技术、成本、供应商等问题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订立“攻守同盟”。报道直指两年前大众柴油车“尾气排放门”事件,称正是该“攻守同盟”才是“尾气排放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节约成本,几大汽车制造商通过秘密会议达成一致,将中和柴油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汽车用尿素罐容积减小,使得氮氧化物不能完全分解,只能利用检测软件作弊使尾气排放达标。

据统计,柴油车占这些公司在德汽车销售量的40%。德国部分城市二氧化氮浓度长期超标,戴姆勒、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更是超标一倍。德国环保组织曾提出,在16个城市禁用柴油车。现在看来,罪魁祸首并不是柴油车本身,而是容积严重缩小的尿素罐。受伤的总是消费者。据德国联邦消费者协会估计,由于汽车制造商的价格同盟针对的就是消费者,购汽车者有理由相信他们用更贵的价格购买了汽车,因此,会有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提出赔偿要求。欧盟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委员薇拉·娇诺娃近日表示,将为购汽车者提起全欧范围的集体诉讼,以缓解司法系统的压力。
不满的还有汽车产业供应商。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卡特尔联盟让五大巨头在采购时联合对供应商压价,使供应商蒙受损失。而且这种统一采购破坏公平竞争,挤压众多中小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其实,遭受重创的乃是德国经济。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花费几十年时间,让其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立下良好口碑。然而,此次曝光的卡特尔丑闻案比之前的“尾气排放门”事件更加令人震惊。它表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汽车制造商联合“玩弄”市场和消费者。该事件使德国汽车工业陷入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德国制造”的汽车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更重要的是,垄断阻碍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当德国汽车企业守着老旧的柴油发动机,费尽心思琢磨如何通过造假使尾气排放达标时,当其订立攻守同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思进取时,竞争对手丰田早已在汽车混合驱动的研发上一日千里,依靠新科技横空出世的特斯拉更是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独领风骚。2011年,戴姆勒公司参与卡车销售价格同盟案发,理应给德国汽车制造业敲响警钟,然而事实证明并没有。尽管之后公司引进卡特尔法律课程对员工及高管进行培训,但据内部人士透露,一部分人认为仍应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联手建立联盟,否则“如何卖出汽车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并没有直接参与这种秘密会谈,完全被冤枉,没有人真正对此进行反思。
相关研究报告:
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