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发起一个调查,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成立的吗?“无法盈利”可能是目前外界的大多数判断。从共享单车在2016年4月最先出现在上海街头,对于其盈利模式的质疑就一直没有停过,人们怀疑共享单车在疯狂烧钱,或者认为还在探索盈利模式。
以至于,一度有人竟认为共享单车打算靠押金来赚钱。最近,摩拜开始卖骑行雨衣的周边,又有人以为这是摩拜对盈利模式的新探索。还有永安行,曾经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因为担心公众对于共享单车模式盈利的误解,而放弃了阿里对其共享单车版块的投资,虽然蚂蚁金服早就已经是其股东之一,之后阿里只好转投ofo。永安行在招股书中写到,
管理层认为无桩共享单车业务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但近日社会上存在部分对无桩共享单车投放和运营管理提出异议的观点,公司与上述投资机构再次协商,各方同意放缓投资进度,终止上述投资合作。然而,共享单车从去年一直红到今年,它看起来既有需求也解决了社会交通问题,共享单车的第一阵营一路已经疯狂融资到了E轮,各个城市包括海外加入者如雨后春笋。难道这一切都是泡沫,这些人都在追逐风口?
《中国单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到底有没有盈利模式,它到底怎么赚钱?第一梯队摩拜和ofo对于盈利的说法并不一致而对于局中人,共享单车的两个头部玩家摩拜和ofo,他们对外披露盈利的态度颇值得玩味。对于外界猜测无法盈利的论调,摩拜不仅不反驳,甚至还在向外界暗示这个判断。尤其是最开始的时候,摩拜对盈利模式讳莫如深,在公开场合总是表示不考虑盈利。
据千讯咨询获悉,胡玮炜表示,如果创业失败了就算做公益了。另外还有,摩拜共享单车CEO王晓峰曾经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表示,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的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的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而且,共享单车并不避讳透露,其初代经典版单车的成本在2000元左右,但却从来不披露它在涉及收益环节的数据,比如单辆车单日被骑行次数。而实际上,在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下,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可能已经远远低于2000元了。看起来,共享单车不但不隐瞒,甚至在刻意引导外界对其建立一个造车成本过于高昂的印象。
相关研究报告:
单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单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单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