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破百万辆的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未来车用电池回收已经成为新能源车行业面临的新难题,而国家层面也在抓紧补齐短板,通过一系列政策,破解新能源车推广中的难题。国标委批准发布334项国家标准,并于网上公告。其中包含《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标准号:GB/T 33598-2017(以下简称为《拆解规范》)等5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涉及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规范、能耗量标识等重要部分。
《拆解规范》于今年5月公示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而《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简称‘余能检’)已经通过报批,有望于明年正式发布实施。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能源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保有量比例高达50%。按照新能源车电池5年-8年的使用年限计算,目前已经有部分新能源车面临电池回收的问题。
实践中,由于国内新能源车使用三元锂、磷酸铁锂等多种类电池。去年国内进入拆解程序的新能源车电池不足1万吨,超过八成的回收电池滞留在车企。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隐忧。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有一定紧迫性,因为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淘汰高峰期即将到来,大约在5年以后就将出现大量换电需求,届时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吨至17万吨。
本次出台的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作业程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业性的发展难题,规范了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及拆解、专业性技术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