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是伴随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汽车市场也日渐形成了垄断,其中,政策体系的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即旧 《办法》,确立了我国乘用车流通以汽车厂家授权经销为主的现代汽车流通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汽车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不可否认,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汽车市场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已由此前的卖方市场转为当前的买方市场,市场供求关系与内部运行规律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汽车厂家与经销商关系不平等、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种种这些均揭示出了旧《办法》的不合时宜。
2014年,国内首次披露畸高的汽车零整比数据引来全社会高度关注,也深深触痛了中国汽车社会本就敏感的神经。一时间,对旧《办法》的声讨不绝于耳。对于畸高的汽车零整比背后承载的行业暴利根源畸高的汽车零整比以及行业暴利均根源于行业内的垄断,而垄断的形成则与现行政策体制密切相关,即一直被行业所诟病的旧 《办法》,其中,旧《办法》第二十五条对“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汽车供应商授权范围内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活动”的规定更被视为客观助长垄断形成的“罪魁”。
苏晖认为,旧《办法》客观上促成了当前国内汽车售后维修与配件供应的垄断。他表示,为满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做 “扩大汽车市场对外开放”承诺的需要,以及规范当时的汽车市场,旧《办法》采用了“授权”的核心思路,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掌握“授权”的厂家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个垄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