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日将强烈的影响,机动车购买、使用、生产环节的政策日趋严格,诸如汽车限购、限行举措,机动车排放和油品升级,老旧机动车的淘汰等均或多或少与大气治污相挂钩。需要认清的是,其初衷是要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负面作用。事实上,机动车尾气排放之所以成为影响大气环境的罪魁之一,与其规模持续扩大有着直接原因。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95亿辆,比2015年增长8.1%。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针对政策持续着力在机动车管控之上的理由也有了科学数据支撑。根据《年报》,北京、天津、上海等15个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结果显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对细颗粒物浓度的贡献范围为13.5%至41%。
不难发现,随着科学监测手段的跟进,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机动车排放污染之于区域大气污染形势的整体情况。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环境保护部早在今年年初就明确提出了必须将机动车污染防治摆在环境保护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区域联动,提升监管水平,努力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有关要求。
以环境保护名义对机动车加以约束管理,必须建立在对污染源科学研究,加大监测点和覆盖范围且形成了可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数据的基础之上,方可制定有关政策。他认为,即便是以治污之名对汽车使用进行约束,也要分清治理对象,比如区分货车、客车以及私家车,对其进行分别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