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豆腐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是的,豆腐是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食物,古往今来,无论是名绅高士,还是贩夫走卒,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就着豆腐说出它的子午卯酉,文人名士更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去感佩它。

不知是否有人记得,金庸写在《射雕英雄传》里的名菜“二十四桥明月夜”推介出来,引起了一场美食轰动,这便是一道以名词入菜的豆腐佳肴,曾有一亲密好友前往亲尝,评语为“鲜得掉舌头”。不免感叹,林海音虽未及将金庸和蔡澜的文字纳入此书,可她主编的《中国豆腐》已经包含了豆腐的前生后世,红尘颠沛,还包括了豆腐的思想和情感。这也算是给“中国”做了一张最直接的小影留照。
小开本在握,轻捷舒适,边读边思,读到每一分作者的感慨,都会在内心里回应一分同感或同叹,想来其他读者亦应如此,只因但凡身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品尝过豆腐,甚至做过豆腐。豆腐,这原本就是个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就如瓷器,就如丝绸,就如茶,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度可以当得起它做符号了,虽然现在日本的绢豆腐已经深入了各大超市,可豆腐的老祖宗却还是中国,即便它已经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最终它还是名唤“豆腐”,比如:它在日语里依然写作“豆腐”,发音也接近,同样,英语里也写成“tofu”,发音则同样接近我们的豆腐。最妙的是,走遍世界,豆腐依然是当年朴素的旧模样。诚然如“麻婆豆腐”这样的菜谱已经走遍全世界,并因为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令行游海外的本源食客如同嚼蜡,它的主料本身依然不改那千百年前的旧方,依然是大豆制作,依然是点卤凝结而成。
《中国豆腐》的全书共分为: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部分,竭力囊括以“豆腐”为主题的散文,涉猎古今中外。或可以说,《中国豆腐》已集成为名士和百姓情感的大观豆腐,或曰豆腐观止。辛弃疾有词云:“万事到秋来,皆摇落。”今秋,《中国豆腐》摇落在我的书桌,令我叹为观止。
相关研究报告
豆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豆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豆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