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吉林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06-09-15 03:39阅读:145

作者 : 千讯   来源 /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字号
  2005年,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通过对吉林省靖宇县、大安市、通榆县、镇赉县、龙井市、汪清县、和龙市和安图县等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开展贫困监测调查,形成对国定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生活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及基本社会服务、国家扶贫项目落实以及扶贫资金使用、贫困人口脱贫等方面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扶贫取得的成效
 
  一、扶贫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一)国家扶贫重点县电力设施齐备,实现了村村通电
 
  2005年,据对8个国定贫困县贫困监测资料显示:目前,吉林省8个国定贫困县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
 
  (二)国家扶贫重点县交通通讯条件明显改善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8个国定贫困县共完成修建和改建公路投资额5717万元,修建和改建公路里程728公里,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49.2%。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各种通讯网络也已遍布贫困地区各个村屯,基本实现了村村接通固定电话,其中,自然村(屯)通固定电话也已达到94.6%
 
  (三)国家扶贫重点县卫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8个扶贫重点县国家扶贫资金投入教育及教育设施的金额为160万元,投入医疗卫生及卫生设施的金额为260万元,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4360平方米。被监测的64个行政村中建有幼儿园或学前班33个、卫生室47个、在职乡村医生或卫生员48人、合格接生员38人。
 
  (四)农业基础设施得以兴建和完善
 
  2005年,国家在吉林省8个国定贫困县对农田基本建设扶贫投资额为585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的扶贫投资额为1621万元,使新增基本农田面积2861公顷,新增经济林面积660公顷,新增草场面积1960公顷,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762公顷,当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44893人,当年解决饮水困难牲畜头数53873头。
 
  二、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增加,资金落实的针对性强
 
  (一)落实到村及农户的项目覆盖率提高
 
  在全部调查的行政村中,当年有20.3%的行政村参加了各种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比上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从扶贫项目的形式上看,得到过扶贫现金的村占全部村的14.1%,得到过扶贫实物的村占全部村的6.3%,得到过技术援助的村占全部村的3.1%
 
  在8个国定贫困县中,有6.1%的农户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到户扶贫项目或从公益项目中受益,比上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
 
  (二)到村到户资金额度大幅度增加
 
  2005年,国家在吉林省8个扶贫重点县中平均每个行政村当年落实的到村到户资金为82.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42.3万元,增长106.4%,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与上年相比,除用于农户生产活动的资金投入减少外,种植业、养殖业、修建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工程、新修及改扩建公路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三)农户对扶贫项目的了解和对扶贫规划制定的参与意识增强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大部分农户非常了解本村的扶贫开发项目。在对当年有扶持项目的行政村调查中,全部农户都能回答出本村当年是否落实了新的扶贫项目或资金。其中,通过公开渠道了解项目内容的农户占70.0%;有28.6%是通过亲朋好友的转告;有1.4%是通过村干部的个别通知,提高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参与程度。在对2005年有扶贫项目的行政村调查中,84.3%的农户参与了制定扶贫项目的讨论,有41.4%的扶贫项目事先得到了农民的同意。
 
  三、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劳动力从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一)粮食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国定贫困县监测的64个村的粮食总产量为1.4亿斤,比上年增加0.44亿斤,增长45.4%。村级集体经济中,乡镇企业数目在增加,比去年增长30.0%;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增长20.6%;乡镇企业销售总收入增长101.5%
 
  (二)农业科技进一步推广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有3个村使用了节水栽培技术,比上年增长50.0%,有23个村有塑料大棚/温室,比上年增长15.0%,共有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户25户,比上年增长8.7%,共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1次。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劳动力从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外出打工人数增加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在被抽中的640个农户中,劳动力总数为1664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1440人,占86.5%,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林、牧、渔业的占0.7%;从事制造、采掘业、水电煤的生产和供应的占1.5%;从事业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占1.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业及其它服务业的占4.4%;从事文化教育卫生娱乐业及其它的占4.7%;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占1.1%。当年外出打工人数118人,比上年多15人,增长14.6%,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7.1%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国定家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1.9元,比上年增加49.7元,增长3.4%。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劳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扶贫重点县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5年,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0.3元,比上年增长4.1%。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一是得益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善,在国家保护农民工权益等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农民务工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二是随着贫困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在本地打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
 
  (二)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稳定增加
 
  2005年,国定贫困县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人均为2205.3元,比上年增加233.7元,增长11.9%。其中,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906.5元,比上年增加211.8元,增长12.5%。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6.4%,种植业收入依然是贫困县农民的主要收入。
 
  (三)税费改革成效显著,惠农政策直接拉动农民增收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加大减负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力度,到2005年,全省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比上年减负6.5元,下降62.4%;农民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购置和更新大中型农机具补贴人均获得15.2元,直接拉动农民纯收入提高5.1个百分点,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15.3%
 
  (四)市场化程度提高,现金收入所占比重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国定贫困县农民的市场意识逐步增强,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了现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5年,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现金收入达到2063.1元,比上年增长25.8%,占全年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五、农户财产增加,生活设施得以改善
 
  (一)农户家庭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2005年,贫困地区人均住房面积18.0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农户的住房面积和质量都有提高。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农户占50.3%,比上年提高了2.7百分点;住土坯房和竹草房的农户占30.0%,只比上年降低了4.1百分点。
 
  (二)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
 
  2005年,贫困地区农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其中,百户拥有冰箱、冰柜比上年增长18.3%;彩色电视机增长5.4%;摩托车增长11.5%;特别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拥有量从无到有,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比上年增长23.1%
 
  (三)生产性固定资产有所增加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国定贫困县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837元,比上年增加115.6元,增长6.7%。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生产动力设备增长幅度较大,而原始的耕作器具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数量比上年增长11.5%,小型、手扶拖拉机比上年增长2.3%,其他农机具比上年增长22.6%。与之相反的是胶轮大车、役畜、产品畜分别下降了15.5%14.4%23.9%
 
  六、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2005年,全省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451.9元,比上年增加124.9元,增长9.4%,高于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支出的八大类中,用于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0%1.9%3.1%4.1%;衣着消费、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几个方面的消费水平提高更快,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2.6%34.7%28.2%。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支出比重在下降,由上年的67.2%下降到66.0%,下降了1.2个百分点。
 
第二部分 扶贫工作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一、文教卫生工作有待加强
 
  (一)学龄儿童入学率下降,青壮年劳动力文盲率上升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底,国定贫困县儿童在校率为96.0%,其中,低收入农户的儿童在校率为89.5%,贫困农户儿童在校率仅为86.0%,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3.1%;小学文化程度占25.2%;初中文化程度占59.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2%,其中大专及以上的只占到千分之七。贫困和劳动力文化程度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健康状况仍在恶化,经济困难与看病贵的矛盾依然存在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在贫困县患有残疾的人数比上年增长18.0%;患有长期慢性病的人数比上年增长11.2%;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及时就医病患者占全部病患者的79.7%,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吉林省贫困县农民没钱看病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生活消费水平不高,与全省差距正在扩大
 
  2005年,吉林省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51.94元,比上年增加124.87元,增长9.4%,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的17.0%7.6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的63.0%,差距较上年继续扩大为4.3个百分点。吉林省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劳动力外出务工面临巨大难题
 
  2005年,吉林省国定贫困县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当年新增外出劳动力比上年减少0.5%。劳动力外出务工面临的主要难题:一是贫困县的劳动力素质较低,难找工作。二是贫困县自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弱。三是贫困县劳动力外出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农户信贷资金缺乏的问题十分突出
 
  据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吉林省国定贫困县农户人均贷款额比上年明显下降。2005年农户当年人均借贷款486.60元,人均年末借贷款余额406.64元,分别比上年减少5.3%35.1%。从借贷款来源看,当年从亲戚朋友个人处借款减少47.6%,从银行及信用社一般商业贷款减少34.5%
 
  贫困地区贷款农户少,贷款额低的原因并不是农户不想贷款,而是很难得到贷款,而且收入越低,贷款的难度越大。
 
  五、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吉林省国定贫困县有4.4%的农户饮用水困难,特别是干旱缺水的西部白城地区,饮用水困难的农户比例已达6.8%。在国家扶贫资金中,用于解决贫困人、畜饮水问题的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解决问题有的不够彻底,往往是出现反复;另一个问题是饮用水水源被污染,2005年,国定贫困县有7.8%的农户饮用水水源被污染,虽然比上年减少1.7个百分点,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仍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吉林省“十一五”期间,贫困地区的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各级政府还要加强对贫困县建设的指导及政策支持,不断提高贫困县人才培养,改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