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2008-12-23 02:51阅读:15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山西省统计局

字号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具有与它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山西是内陆、资源型省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始终是经济向前发展的源动力,结构优则效益优,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伴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成功经验之际,我们回望山西30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总结山西生产、分配和需求结构调整的成效与困惑,努力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山西未来“三个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是山西不断发展的30年,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30年。山西对经济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结构调整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经过30年发展,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的同时,山西特色农业正在兴起,新型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服务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向纵深推进
 
  经济增长较快且运行平稳。从长期趋势来看,19792007年山西经济年均增长10.1%,高于全国同期(9.8%0.3个百分点,分时期来看,山西经济波幅逐渐变小且增长潜力逐期抬高。上世纪80年代,增速最高年(1984年,21.6%)与最低年(1981年,0.8%)相差20.8个百分点;90年代,增速最高年(1992年,13.8%)与最低年(1991年,4.2%)相差9.6个百分点,比80年代缩小11.2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的7年,最高年(2004年,15.2%)与最低年(2001年,10.1%)相差5.1个百分点,比上世纪90年代又缩小了4.5个百分点。上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的头7年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8.7%10.3%13.1%,从上世纪90年代始,山西经济就以超过增长潜力的速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凸现了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了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
 
 
  特色农业正在兴起。山西是农业小省,从农业从业人员、粮食产量、肉类产量以及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不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还是与中部6省比均处于靠后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山西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逐步推进,山西在寻求总量突破,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古城乳业集团立足奶牛资源优势,以多元化的产品适应市场,不断拓展了市场占有份额;粟海集团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肉鸡饲养、加工、出口一体化外向型龙头骨干企业,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结构调整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玉米种子育、繁、销一体化为核心产业、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2006年“屯玉”牌玉米种子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屯玉种业成为种业界目前唯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的品牌企业。另外还涌现出象雁门乳业、水塔、六味斋、沁州黄、檀山皇等一批辐射农村,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全省初步形成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为标志的特色农业区域化格局,形成了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4大特色产业。2006年,全省有561个绿色产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量居全国前列。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提升,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3.7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
 
  新型工业化水平速度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新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全省上下通过整合资源、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新型化水平,使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呈逐年加快之势。2007年全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达到43.52%,比2000年提高32.9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71个百分点。煤炭工业新型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率由30.8%提高到69.89%,煤炭洗选率由36.0%提高到65%,采煤百万吨死亡人数由1.85人下降到0.748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37%。焦炭工业新型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省大机焦产量比重提高到85.89%,焦炉煤气利用率提高到65%,焦油回收率再次突破新型化标准确定的40%下限,为42.67%。冶金工业新型化水平加快。 2007年,全省板管带材比率由2006年的61.91%上升到74.92%。全省电力工业新型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上机组及综合利用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75%,高效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64.19%,空冷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上升到37.33%
 
  在传统产业新型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快速扩张,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2007年达到38.42%,比2000年的10.84%提高了27.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94个百分点。机电装备工业出现近年来少有的超常规增长,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85.11%提高到2007年的85.92%;机电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34.18%提高到3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特别是晋药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省医药制造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创历史最好水平,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53.76亿元、3.89亿元和7.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1%121.17%58.36%,占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41.80%48.16%56.16%
 
  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0年间,山西服务业年均增长11.7%,高于同期GDP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的头7年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1.5%11.6%12%;从服务业占GDP比重来看,30年平均比重为33.4%,高于全国水平(32.3%1.1个百分点。近年来,山西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产业。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43%,而山西仅为35.3%,不仅低于上述比例,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8个百分点。同时,从构成看山西服务业还存在着批零贸易、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等结构不合理现象。为此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相信山西服务业将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服务业发展与全国比较
 
 
 
服务业增速比较(%)
服务业占GDP比重比较(%)
山西
全国
山西
全国
平均水平
11.7
10.8
33.4
32.3
上世纪八十年代
11.5
12.3
27.6
27.1
上世纪九十年代
11.6
10.1
38.7
35.0
新世纪头七年
12.0
10.3
39.4
40.4
 
  二、经过30年发展,在山西经济“蛋糕”不断做大,政府、企业、个人所得不断增长的同时,三者分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1978-1987)。这一阶段分配改革的实践是以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从分配方面来说,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责、权、利关系,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农村分配改革的成功对以后中国分配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1987-1992)。这一阶段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分配实践上,主要是国有企业“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三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1992-2002)。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出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四是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2002年十六大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同全国一样,山西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表现在收入分配方式和结果上也经历着一个起伏调整的过程。“八五”时期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4.0%21.4%64.6%,“九五”时期三者比例变化为20.3%16.9%62.8%,期间企业、个人所得比例有所下降,政府所得比例较快上升;“十五”时期,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21.9%22.5%55.6%,与“九五”时期相比,企业、政府所得上升较快,分别上升了5.61.6个百分点,个人所得则下降明显,比“九五”时期下降了7.2个百分点。2007年,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7.1%36.4%46.5%,与“十五”时期相比,企业所得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政府、个人所得分别下降4.89.1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在山西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做好,政府、个业、个人所得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个人所得份额有所下降,政府和企业所得份额则交替上升。
 
  三、经过30年发展,“三驾马车”同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需求结构受生产、分配结构的制约,同时又作用和影响生产、分配结构,长时期的需求结构变化构成了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特点的主要内容。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需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即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从山西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需求”的变化来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平均为52%,这一比例在年度间较为稳定,最高年为62.1%,最低年为47.1%,高低相差1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波动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多数年份的增长率处在8%-12%之间,消费需求的相对平稳性与其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少有很大关系,1978年至2004年,全省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就是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的贡献,从2004年开始,随着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出现了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低于投资需求的现象,与全国发展形成鲜明反差(全国200420052006年消费需求分别大于投资需求11.19.37.4个百分点)
 
  2.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投资需求占GDP的比例波动较大,最低为27%,最高为53%,相差26个百分点。从逻辑关系看,投资率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增长速度引起的,通常情况下,较快的投资增长对应着较高的投资率,较慢的投资增长对应着较低的投资率,统计数据显示,山西近20年来的投资增长速度起伏较大,既有低于2%的,也有高于30%的。投资的这一变化特点与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有密切关系,从全国情况来看,政府历次“扩张”或“紧缩”经济的落脚点几乎都集中在投资上。山西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在全国“一刀切”紧缩政策的影响下,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从与中部各省及全国发达地区的比较看,我省投资规模还相对不大,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3.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流出-流入)是一个差额指标,其占GDP的比例很小,有的年份为正数,有的年份为负数,1980年以来,除1987年为-10.5%1981年为15.1%外,一般稳定在-5%-+5%之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有限。
 
  归纳三大需求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难看出,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客观存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弱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由于它的起伏波动很大,经济增长的起落往往由它引发,因此投资率是反映经济冷热的敏感指标,货物和服务净流出自身变化较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小,它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力也弱于投资需求。
 
  生产、分配、消费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三大运行体系,每个体系的运行状况及内部要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其它体系的运行效果,只有各体系良性发展且协调一致,经济整体运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山西结构调整思路清晰、步伐加快,全省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外向度提高,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山西固有的观念及传统经济结构运行模式的影响,山西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调整分配结构的根本,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根本要求。
 
  30年弹指一挥间,山西经济这艘航船在调整中前进,在完善中发展。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相信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日臻成熟、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最终会成为山西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