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亟待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孕育和孵化

2018-10-19 01:52阅读:31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新药创制专项走过十载,推动着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到创新的转型升级。但遗憾的是,数十种获批上市的国产Ⅰ类新药中,没有一个靶点是自主发现的。意即,当前我国新药研发总体是在国外发现的作用机制、靶点基础上“跟跑”出来的。而在缺乏创新链前端探索能力的语境下谈新药研发,终究算不得“自主”。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寻找新靶点、新机制投入大、周期长,比如刚刚摘得诺奖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从发现PD-1分子到相关药物问世,用了26年时间。因而这项工作主要依靠科研机构和大学,各国也都在这么做。至于我国至今靶点难寻,固然有新药研究起步不过十多年的因素,却不足以成为必然——与当前其他领域基础研究面临的问题同理,科研人员很难豁出去,去探索一种高度不确定性;他们更愿意选择一种相对确定性,即沿着国外已有的、领先的方向,这样容易出成果、发论文。

源头创新能力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说一千道一万,国产创新药的突破还得从靶点的发现做起。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把冷板凳坐热的宏大课题,也是新药创制待解的最大难题,更是当前我国整个科研领域亟须直面的共性问题。

靶点是新药研发的基础,一个靶点可以成就一个产业。那么,假设现在已有一个我国自主发现的新靶点,国产创新药产业能就此上个台阶吗?答案还是未必。从发现靶点到一款新药问世,仍然是一个高风险对应高回报的过程,比如在美国,这条创新产业链有着成熟的体系和分工,而我国这一体系刚具雏形。在现有产业环境下,“放长线”做原创新药不及做仿制药的小投入赚快钱来得划算,企业的逐利性当然不允许其把目光放得长远些。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没有原创新药,医药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国产创新药亟待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孕育和孵化,包括如何引导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做基础探索,如何理顺成果转化激励奖励机制,如何营造鼓励原创的产业环境,以及提高新药审批速度,适当延长新药专利保护期,给新药上市一定政策扶持等方方面面的环节,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